玉米施肥的妙招,云南网友亲测,长势好不烂根
在云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玉米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那那一片片金黄的玉米田,就像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丰收的气息,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施肥作为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一直有着不少的讲究。
很多人在种植玉米时,都在为施肥这个事儿头疼。比如说,肥施少了,玉米长得瘦小,产量上不去;要是肥施多了,又容易导致烂根,影响玉米的生长,甚至造成减产。就拿过去传统施肥方式来说,在云南的某些地区,农户们往往凭经验施肥,按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量,每亩大概施氮肥10 - 15公斤、磷肥5 - 8公斤、钾肥5 - 10公斤。但这种方式施肥的玉米地,长势参差不齐,有些玉米植株高矮不一,而且容易倒伏,每亩产量只能达到300 - 400公斤左右,还时不时出现烂根的情况。
云南的一些网友看到这种情况,开始探索更科学合理施肥方式。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测土配方施肥,这就像是为玉米量身定制营养套餐。
他们带着自家的土壤样本到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云南很多地方的土壤,氮元素含量确实低于玉米生长最佳需求。但是磷、钾含量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例如,在部分红壤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大约在20 - 30毫克/千克,钾含量在50 - 80毫克/千克不等,而玉米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在30 - 40毫克/千克,钾含量在80 - 120毫克/千克。于是,根据这些检测数据,技术人员会给出专门的施肥配方。
在施肥时间方面,网友们也有新发现。传统认为玉米播种后就施肥,但是他们发现这样可以调整一下。先将大部分的氮肥后移,在玉米拔节期再施用。以一亩地3 - 4公斤氮肥为例,如果过早施肥,玉米苗期容易旺长,根系生长缓慢,根系扎根浅。而移后施肥,玉米苗期生长适中,株高控制在30 - 40厘米,能够促使根系扎得又深又稳。在云南一些玉米种植试验区,采用这种调整施肥时间方法后,玉米根系的深度平均增加了5 - 8厘米,根系更加发达。
除了测土配方施肥和调整施肥时间,还有肥料的种类选择也很重要。网友们尝试了多种肥料。常规的氮肥如尿素,溶解快,很容易出现肥害。他们尝试了一种新型的缓释氮肥,这种肥的氮素释放周期长,可以为玉米提供持久的氮源。以实验田地为例,使用常规尿素施肥的玉米叶片发黄的现象偶尔会出现,而且约20%的玉米植株会有烧苗迹象,最终产量会有10 - 15%的波动;而使用缓释氮肥的玉米,叶片翠绿,生长健壮,几乎无烧苗现象,产量提升大概15 - 20%。
磷肥也做了类似的研究。过磷酸钙是常见的磷肥,但它在土壤中进行转化时,磷容易被固定,利用率低。于是,云南网友尝试了钙镁磷肥与水溶性磷肥的混用。在一块面积为50平方米的试验田,使用单一过磷酸钙施肥,玉米根系周围半径10厘米范围内的有效磷含量提升约10%;而混用这两种磷肥后,同样范围内有效磷含量提升到了25%,玉米对磷的吸收利用率大大提高。
钾肥同样有讲究。一般来说,硫酸钾是比较好的钾肥来源。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对钾的需求量增加。他们通过叶面喷施硫酸钾溶液,发现相比于传统的根部施肥,叶面喷施能让玉米叶片在短时间内补充钾元素,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从实验数据看,叶面喷施硫酸钾溶液后,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3天内提升了15 - 20%,这对提高玉米的光合产物的积累非常有帮助。
另外,在施肥深度上也有门道。过浅施肥,玉米根系吸收不到养分;过深施肥,养分流失严重。经多次试验,发现玉米施肥深度在10 - 15厘米时,根部吸收效果最佳。在这个深度范围内,氮肥当季利用率能达到40 - 50%,磷肥利用率能从单纯撒施的5 - 10%提高到15 - 20%。
通过对这些施肥妙招的综合运用,在云南的朋友们的玉米种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玉米的长势茁壮挺拔,茎干粗壮,叶片浓绿厚实,就像一个个健壮的士兵。而且玉米的根系发达,紧紧抓住土壤,不易烂根。在同等种植面积下,玉米产量从之前相对较低的数值普遍提高到了400 - 500公斤甚至以上。这些成功经验的背后,是无数的实验、对比和调整,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玉米施肥进行的深度探究,这一成果无疑为广大玉米种植户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