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茶
编辑|青茶
前言中美之间的关税战如同一场汹涌的风暴,而此时,印度却如同在风暴边缘窥视的猎手,心中的狂喜几乎要溢出来,认为自己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印度工商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孟买“崛起的婆罗多”峰会上的一番言论,更是将印度这一心态暴露无遗。
他宣称,美国关税引发的全球贸易动荡,是印度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契机,可与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重大变革相媲美。
印度真能借此东风,实现“印度制造”成为世界工厂的宏伟目标?还是说,这只是莫迪政府自欺欺人的一场表演,用来掩盖国内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揭开这背后的真相。

戈亚尔将此次中美关税战引发的贸易新格局,视为印度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契机,迫不及待地与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印度经济改革相提并论。
在他的美好设想里,全球供应链因关税战而重塑,这将为印度带来公平竞争的环境,成为推动“印度制造”迈向世界工厂的强大助力。
然而,现实却给了这种想法狠狠一击。回顾历史,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印度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制造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过去十年间,印度制造业工人数量虽增加了约800万,可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却从2015年的16.1%下跌到14.7%,仅仅比美国略高一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同期制造业工人增长500万,制造业占GDP比例从16%跃升至25%。

这清楚地表明,即便有大量外资流入,印度在为制造业提供稳定发展环境方面,仍存在巨大短板。
就像网友吐槽的:“光有人口增加,产业占比却不升反降,印度这制造业发展方向是不是走偏了?”
印度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这也是其制造业难以崛起的一大阻碍。
以IT业为代表的9个服务业,吸引了高达70%的外国直接投资,而制造业等其他53个行业,仅仅分得剩下的30%。

资本就像精明的商人,更愿意投向回报周期短、风险较低的服务领域,而制造业这种需要长期投入、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自然难以得到资本的青睐。
即便在钦奈、普那等个别城市,可能会形成局部的制造中心,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印度想要实现规模化工业化,依旧困难重重。
可即便如此,戈亚尔仍大言不惭地宣称“印度产品远优于中国”,还强调“印度不依赖中国”,妄图凭借这些空洞的话语,让世界相信印度能重塑产业链,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戈亚尔的表态,其实反映出莫迪政府在特朗普2.0时代的一种投机心态。他们试图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寻求对美贸易妥协,幻想能从中渔利。
但从美国近期对越南和欧盟的强硬态度就能看出,印度这种示弱的做法,只会让美方得寸进尺,进一步要求印度做出更大让步,以抹平美印之间的贸易逆差。
戈亚尔作为莫迪政府的核心成员,既是“印度制造”政策的推动者,也是“围堵中国”战略的执行者。
他在多个场合公开指责,中国“倾销商品”导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却对印度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这一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戈亚尔在担任铁路部长期间,可谓是“牛皮吹上天”。
他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用6年时间打造印度的高速铁路,还承诺更新信号系统和全面电气化。
结果呢?现实是事故频发,项目进度停滞不前,沦为笑柄。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他曾取消中印合资企业参与铁路项目竞标的资格,可后来在技术合作中,印度却不得不求助中国生产火车车轮。
这一事件被反对党嘲笑为“国家尴尬”,也彻底暴露了印度工业基础的薄弱。
连最基本的火车车轮都无法自主生产,却还想着在全球产业链中取代中国,这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
网友们都纷纷调侃:“印度这是自己把路走窄了,最后还得求别人帮忙,把全国人民的面子都丢光了。”

印度人如今雄心勃勃,沉浸在认为中美贸易战是“50年未有之变局”的喜悦中。但这可不是印度第一次在类似情况下自我陶醉了。
早在2020年疫情期间,印度就推出过“中国制造替代计划”,当时也是信誓旦旦,结果却不了了之。
如今对特朗普关税战的乐观解读,不过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
不可否认,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潜在市场优势,这是其发展的底气所在。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印度制造”的宏伟目标,印度需要跨越的障碍多如牛毛。
土地征用困难,使得大规模建厂难以推进;基础设施落后,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劳动力技能不足,无法满足高端制造业需求;复杂的劳动法,也让企业在用人方面畏首畏尾。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印度在中美关税战背景下,认为自己迎来“千载难逢机会”的言论,更多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戈亚尔的激情表态,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
印度若想在全球贸易变局中真正占据有利地位,必须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直面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踏踏实实地进行改革和发展。
否则,这场所谓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最终只会成为一场黄粱美梦,留给印度的只有失望和遗憾。
广大读者朋友们,对于印度在中美关税战中的这番表现,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快来评论区一起聊聊,让我们看看印度究竟该如何才能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