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字士衡,原籍鄱阳郡,后来迁居庐江郡寻阳县,是中国晋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陶侃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母亲从小就教育陶侃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天,陶侃过来跟母亲大人请安,说:“母亲,请喝茶。”他妈妈接过茶杯,喝了一口便说,好了,侃儿,先回去读书吧。
陶侃:“好的,孩儿告退”。
陶侃妈妈:“嗯。”
身边的丫鬟不解的问夫人:"为何少爷每次过来请安要行那般大礼呢?"
夫人;“你认为请安只是一个过程吧。”
丫鬟:“难道不是吗?”丫鬟疑惑的问。
夫人:“为人子女,行孝道不能只是个过程,若是心存父母,做起事情就应该礼数周到。”
丫鬟:“嗯嗯,夫人说的也是啊。”不经意的望向窗外,看到士兵如此反常举动,就跟夫人说了;夫人,今儿的士兵怎么把马骑到院子里来了
夫人:“有悖常理的事情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出去看看吧。”
士兵见到夫人,立马下马。
夫人问:“何事如此慌张?”
士兵说明了来意。说是将军生病了,过两天就会被送回陶府。
夫人一听丈夫生病了,忧虑充心,一下就晕倒了。
过了两天,将军回来了,夫人尽心尽意的照顾着,亲力亲为的。陶侃说:“母亲,让我来吧”。
丫鬟走进来说:“夫人这些活让我们下人来干吧。”
夫人:"还是我来吧。"
丫鬟:“哪有几个像您这样的亲力亲为的,都是我们下人在做。”
夫人:“千人有千志,不能一同而语,夫妻,父子,母子同甘共苦,只有这样才更能体会亲情。”
丫鬟:"嗯,懂了。"
夫人:“侃儿,你去读书吧。”
陶侃:"好的,母亲,孩儿告退。"
有一天;有几个人过来看望将军,丫鬟把他们带到陶侃面前:“少爷,他们是。。。。”
客人:"我们是将军的朋友,听说将军生病了,特意过来看望的。"
陶侃:“两位伯伯请随我来。”
客人:“好的。”
于事一路跟着陶侃进到将军房里,并告诉母亲这两位访客的来意。
夫人:"原来是这样啊,那,先生,请随我来。"
陶侃:“父亲看到好友,一起聊了聊天,叙叙旧,看起来精神都好多了。”
夫人:“把公子叫来。”
丫鬟:“是。”于事来到陶侃房里说;夫人有事找你。
陶侃:“哦,知道了。”于事就跟着一起去夫人那边,见到母亲。.
问到:“母亲,找我是有什么是嘛?”
夫人:“孩子,你先坐下。”
陶侃:“母亲,怎么了?”
夫人:“你父亲怕是时日不多了。”
陶侃:"不,孩儿不信,母亲,你快说,父亲一定会好起来的。"
夫人:“为娘的知道,但,你父亲这次病的重,恐怕。。。。”我也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可是。。。。夫人哽咽地说。这时,丫鬟慌忙的走进来。气喘吁吁的讲:"夫人,您快过去看下吧。"
陶侃:"怎么了?陶侃不安的问。"
丫鬟:“将军吐血了。。。。”
陶侃跟着夫人一起来到了将军房里,夫人关切的问,将军,你是哪里不舒服吗?
陶侃端来父亲的药,很害怕的说;爹,您别吓我,赶快吃点药,这是我求名医淘来的药方。。。。。
将军:“侃儿,你母亲是个知书达理,贤。。。贤良淑德,以后要多听母亲的教诲,方成大器。长大以后,要记得,记得孝顺母。。。母亲,将军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交代好后事。”
陶侃:“孩儿记下了。”听到这话,将军便安然的永远离开了他们母子。
陶侃在父亲灵位前,回想起之前父亲的谆谆教诲,点点滴滴。
将军说;侃儿,你要快快长大,长大了好像可以父亲一样效忠国家。往事历历在目。。陶侃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丫鬟:“少爷,夫人叫你去吃饭,你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这样下去会饿坏的。”陶侃丝毫没有要过去的意思,丫鬟无奈,只好自顾自的离开了。
到了厅里,见到夫人,夫人问:“怎么还不吃?”
丫鬟:"少爷整天的待在里面不出来,睹物思人,少爷现在什么也不想了,只想着将军。"
夫人:“我去看下。”
陶侃:“母亲。。。。”
夫人:“你这样下去,会哭坏身子的,你爹他在九泉之下也不希望看到你这般消极丧志。”
陶侃:"母亲,孩儿太思念父亲了,"说着并抱着母亲痛哭了起来。
夫人:"侃儿,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陶侃:“母亲,孩儿似懂非懂。”
夫人:“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成就,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之终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做到珍爱自己,你既然心存孝心,就该发奋读书,以告慰父亲的期望。
陶侃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跪在了将军的灵位前。说到:“爹爹,孩儿知道怎么做了,如若您在天有灵就祝福我们母子,孩儿一定会努力为陶家光宗耀祖的,向父亲发誓,磕了几个头。以示自己的决心。”
起来就跟夫人讲:“母亲,走,我们去吃饭去。”
夫人:“嗯,好,吃饭去,吃饭去。”
一天,陶侃在读书时,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很是不雅,夫人看到便讲:“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止,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礼故也。”
陶侃说:“母亲,孩儿是坐累了,何况这屋子里也没有别人。”
夫人:“如果衣冠不整,坐姿不正,本身就对圣贤之作少了恭敬心,今后又如何贤达于世呢。”
陶侃:“哦,孩儿谨遵母命。”
时光太瘦,悄悄的从指缝间溜走,留也留不住。转眼三年守孝期已满,他来到了将军灵位前说到:“爹,孩儿守孝期间不能去做工,母亲日夜操劳,并无半点埋怨,孩儿只有更加礼敬母亲,祭拜父亲和努力读书,才能回报母亲的辛苦关爱。”
夫人:“侃儿,你的孝期已满三年,换下身上的衣服,该加一件棉衣了。”
陶侃:“嗯嗯,好的,母亲。”让孩儿自己来吧。
夫人调侃着说:“儿大母衰咯,够不着了。”长衫破了早就该补了,唉。。。
陶侃:“母亲,您别说了,孩儿知道除了这几件衣服,已经没有东西可缝补了。”安慰着母亲说;孩儿穿着很暖和。
夫人:“唉,天气这么寒冷,又连降几日大雪,纱麻也卖不出去。”
陶侃:“家里已经没有米了吧。”
夫人:“还有最后一点点米,我去熬粥。”过了一会,就开饭了,席间,还不忘叮嘱说;锅里还有呢。
陶侃:“母亲,我怕热,您先吃。”
夫人:“这孩子,让你先吃你就吃,推让什么。”夫人关切的假装生气的说。
陶侃:“母亲,孩儿已经知道家里断粮了,母亲要是不吃,孩儿也不吃。”
夫人:“好好好,咱们一起吃。”既着急又无奈的答应着。这时门外有人敲门,陶母疑惑的问,这种天气是谁呢?
陶侃:“我去看看,说完,起身便朝门外走去。”
来客家丁说:"陶夫人,潘阳郡范逵来访。"陶侃在门后,听到这话,回了客厅,母亲状,问:"怎么不开门?"
陶侃:“母亲,我不想见。”
夫人:“哦?这是为何?”
陶侃:“孩儿迫于家境贫寒,无以为待。”
夫人:“范逵乃是潘阳地方孝廉,冒雪来访岂有不留客之礼啊?”
陶侃:“这。。。。”
夫人:“你先出去留客,我自有办法。”
陶侃:“是。”
打开门看见范先生,拱手作揖道:“早闻范先生大名,今日竟然亲自到访,陶侃不甚荣幸,屋里请。”
范先生:“拱手还礼,应邀:请。”
范逵见过夫人。
快请坐吧,路途这么遥远,而且又是冰雪交加的,你们一路上辛苦了,夫人说到。
夫人,范逵素来仰慕杨武将军耿直秉公之威名,但因错过丧礼,守孝期间又不便打扰,所以祭拜来迟,,还望见谅。
陶侃:“先生真是心有忠义之人。”
夫人,范逵的夙愿已经实现,我们这就告辞了。范先生说道。
夫人:“这怎么行,按照我们族内待客方式,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又是来祭拜将军的怎么也要住一夜再走,不然,陶家的风气就要淡漠了。”
范先生:“夫人如此有礼,范逵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夫人:“好,您请上座。”
侃儿,你和客人聊天叙旧,我去备茶。夫人离开了之后,他便和范先生下起了棋,对弈中范先生还夸陶侃的棋艺好呢。
次日,陶侃在舞剑,范先生就为他弹起了琴,真的堪比伯乐与千里马,忘年之交啊。
范先生:“陶侃真的是少年英才,棋艺精湛,剑法娴熟。”
陶侃:“先生,您过奖了。”
范先生:“不愧为将军之后,将来必成栋梁之才。”
陶侃:"先生,外面风大,屋里请。"
范先生:“请。”
陶侃拿来了他平日里做的文章给范先生看,先生阅读过后直夸:真是好文章。范逵不虚此行啊。
陶侃:“哪里哪里,先生太客气了,学生听得出先生的鼓励。”
范先生:“文章一气呵成,刚柔适度,将来必成大器啊。”
陶侃:“先生,您先看着,我去给您续些热水。”
范先生:“嗯,去吧。”
陶侃:“母亲,你这是。。。。”
夫人:“家里没吃的了,剪下头发还能换些银子。”
陶侃哭了,只怪自己没有大器,让母亲跟着受苦。。。。
母亲安慰道:“没事的,侃儿,头发剪短了还能再长出来的,看看你,家里还有客人,你都是大孩子了,还这么感情用事。”粮食是有了,可是这冰天雪地的,到哪里去找柴禾呢。
陶侃:“有办法了,母亲。”
夫人:“什么办法?”
陶侃:"您就等着吧。"说完就出门了。
过了一会,他就抱了一捆柴回来。母亲不解的问:“哪里来的?”
陶侃:“邻居大婶家借的,过几天雪停了,孩儿就上山砍来还给她。”
还是侃儿聪明,娘这就开始煮饭。
范先生:“夫人,您这样做是范逵的罪过。”
夫人:“您都听到了。”
范先生:“嗯,夫人,范逵此次来访,见到了公子的才华,却给您带来诸多不便,范逵深愧夫人的厚意。”
夫人:“哪里的话,这都是应该的。”
范先生:“若不是这样的母亲,哪里教诲的出像陶侃这样的儿子来呢。”
席间;陶侃说:承蒙先生的厚爱,家父身故以后还来祭拜,情义之厚重,陶侃没齿难忘。
范先生:“陶侃是将门虎子,来祭拜将军是范逵的福气。”
“你也坐下”。夫人讲到。
家丁:“夫人,我是下人”。这似乎不和礼数。
陶侃:“这里没什么下人之分,都是客人。”
范先生接着说道“你,坐下吧,客随主便。”
到了分别的时候了,范先生要回家了,陶侃一路上都相送百里。。。。
范先生:“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送到这吧。”你回去的时候天也该黑了,路上小心。
陶侃:“好的,还望先生一路多多保重。”
路上家丁说;陶家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啊。范先生:“是啊,待客之道有礼,德之高尚,人之高洁。”
过了一天,范先生给将军家里来信了。
夫人:“哦,信上写的是什么?”
陶侃:“他拜访了庐江太守张夔【kui】,并在太守面前夸赞孩儿,张大人召见孩儿去做督邮,兼任枞阳县令。”
夫人欣慰的点了点头。。。。。。
陶侃的母亲给后世的人们做了个好榜样,在教育这方面,亦或是待人接物等等,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