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乌克兰已经是全球的政治家的焦点了,最近泽连斯基在美国白宫与特朗普要求签署矿产资源转让协定,可结果却不欢而散。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曾幻想依靠西方援助重振乌克兰,如今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国家领土被分割,经济濒临崩溃,而昔日的“盟友”早已转身与莫斯科握手言和。

这一幕,与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1949年,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同样是满目疮痍的土地。但不同的是,他选择了一条与乌克兰截然相反的道路——拒绝依附任何大国,哪怕这意味着独自面对封锁与贫困。

时间倒回至1948年冬,南京解放前夕。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没有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反而留在南京城内。他的公文包里装着一份“合作草案”:只要新中国承认美国在华特权,包括驻军、资源开采和关税控制,华盛顿将提供数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消息传到西柏坡,党内一片哗然。有人算过账,这笔钱足以让全中国百姓吃上三年饱饭。
但毛泽东的态度异常坚决。他指着地图上的东北三省说道:“当年张作霖靠日本人建铁路、开煤矿,最后连命都丢了。今天的美国人和当年的日本人有何区别?”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反复强调:“我们流血牺牲推翻‘三座大山’,难道是为了再给自己套上铁链?”

同一时期的乌克兰,正沉浸在脱离苏联的狂欢中。这个拥有全球第三大核武库的工业强国,轻信了美国的承诺。1994年,乌克兰政府签署《布达佩斯备忘录》,销毁全部核武器以换取“安全保障”。时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在电视上宣称:“我们不需要武器,我们需要的是朋友。”然而三十年后,当俄罗斯坦克开进顿巴斯时,北约的“朋友”只送来了一纸谴责声明。
毛泽东的抉择并非凭空而来。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目睹过“依附”的代价。1927年,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强行要求红军攻打长沙,导致五千余名战士牺牲。血的教训让他明白:真正的独立必须建立在自主决策之上。这种清醒认知,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再次显现。
当美军越过三八线逼近鸭绿江,苏联暗示“可以放弃北朝鲜”时,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参战。他在中南海的会议上拍案而起:“他们今天能放弃平壤,明天就能放弃北京!”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顶着日均300余枚炮弹的轰炸死守阵地,用血肉之躯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惨胜,为中国赢得了苏联的156个工业项目援助——不是施舍,而是对等交易的筹码。
反观蒋介石的“美援依赖症”,则给台湾埋下祸根。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如洪水般涌入。上海码头的仓库里堆满德州奶粉、芝加哥罐头,本土纺织厂却因棉价暴涨接连倒闭。到1948年,民国政府外汇储备耗尽,不得不发行面值500万元的金圆券。有市民用麻袋装钱买米,通货膨胀率高达500000%。

这些历史切片在二十一世纪重演。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170亿美元贷款,条件是全面开放农业市场。如今,这个曾经的“欧洲粮仓”60%的黑土地被四大跨国粮商控制,本土农民沦为季节性雇工。基辅超市货架上,80%的食用油贴着“美国制造”标签,而本地榨油厂早在十年前就已破产。
毛泽东时代的艰苦,恰恰为后来的腾飞打下地基。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时,工人们用搪瓷缸从蓄水池舀水给设备降温;1970年发射东方红卫星时,计算员们拨算盘的声音彻夜不息。正是这些“土办法”,让中国在1976年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包括乌克兰至今未能恢复的航空发动机生产线。
当泽连斯基在美国与欧洲之间寻找援助苦苦哀求时,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看别人的态度了。看到这里明白了吧,这就是毛主席的苦心,这就是他为中国革命和为新中国建设,所带来的伟大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