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板陈村:红色板陈

这个煜杰谈旅游 2025-02-09 01:33:23

村史

板陈村隶属望谟县蔗香镇,辖7个村民小组,截至2024年8月,全村户籍人口472户1903人,国土面积34.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20.8亩,林地面积16127.9亩,草地面积1320.6亩;民族分布以布依族、汉族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9.8%,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养牛、猪、禽和种植芒果、龙眼、香蕉、板栗、油桐、甘蔗、油菜,及加工红糖、板陈糕等为主。

村事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望谟县蔗香镇板陈村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坐标。透过这个坐标,我们看到了9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红水河畔点燃的星星之火,穿越历史时空,呈燎原之势,如先辈所愿。板陈这片红土地,是一个让人梦牵魂绕的地方。

1929年12月到1930年2月期间,邓小平和韦拔群领导的革命队伍先后在广西举行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简称为“红七军、红八军”),在广西掀起了革命热潮。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和残酷围剿,红军队伍战略向桂西北转移,在黔桂边区重建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并在广西右江建立了中共黔桂边区委员会和边区革委会。

彼时,隔南盘江和红水河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的望谟县,同样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望谟县蔗香镇(原属贞丰县板陈村),与广西隔河相望,革命的火种要传播过来,必须过河。谁来接这一把来自江对面的火种却是犯了难,很显然,接火种的人,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是在当地具有较高威信的核心人物。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一纵队千里转战来到黔桂边境,红八军一纵队司令员何家荣和参谋长袁也烈亲自前来与王海平见面,并成功取得了王海平的信任和支持,实现顺利渡江到黔西南境内隐蔽休整的目的。王海平,又名王周道,布依族,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于贵州省贞丰州板陈村(今属望谟县蔗香镇),早年投身军界,征战省内各地。1916年,王海平任贞丰县(1914年改州设县)下江水上警察队长,驻扎在板陈,自招兵马,负责保护南、北盘江下游至红水河上游的来往客商。后又任贞丰县独立营第一连连长、黔桂边清红两江保商营营长、贵州西路水上纵队司令等职,坐镇一方,逐步成为红水河一带财力雄厚、兵马众多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地方实力派人物,被称为西路四大天王之一。

革命的火种,是如何在红水河畔熊熊燃烧起来的?在板陈,王海平让红军保持建制地在其辖区内进行休整了近半年,不仅没有向黔桂当局泄露红军的行踪,而且还向红军提供了2万银圆的经费,使得这支革命武装得以保存。

1932年5月,韦拔群的得力助手黄举平根据右江特委和独立师党委的指示,率15人突破敌人的封锁,来到今天峨县林佑屯,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原红七军六十三团团长韦国英和所辖牙永平连队会合。6月,在林佑屯成立了中共黔桂边委,同时建立了黔桂边革命委员会。1933年6月,中共黔桂边委和黔桂边革委由林佑屯迁至板陈。

板陈村全景

部队在板陈驻扎后,如何实现生存和发展?中共黔桂边委和边革委迁移到板陈以后,在板陈创办了兵工厂,制造出来的枪支弹药除了充实红军队伍的需要,同时为守寨固家的群众武装提供了武器。

对红军曾经存有芥蒂的当地民众,看到了一个爱民如子的革命队伍,于是放下防备,不但主动保护红军,还提供军费和粮食支持革命。

伴随着军民关系的融洽,王海平又相继同意中共黔桂边委、中共蛮瓦支部、中共卡法支部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余部到其辖区内开展革命工作。蔗香、卡法这一带逐渐成为黔桂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中心。

黔桂边委还充分利用王海平在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地位和社会关系,团结和争取少数民族自然首领和知名人士,不仅把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军阀和国民党,还充分利用他们在其本民族中的地位和影响,对黔桂边委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形成。1938年,中共黔桂边特委又在王海平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在南、北盘江下游和红水河上游沿岸地区组建了抗日救国义勇军,并由王海平出任抗日义勇军司令。

但是,王海平和中共黔桂边委在黔西南地区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黔、桂当局的仇视、围剿。反动当局采取诱杀、进剿、封官许愿等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分化、瓦解王海平部队,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1941年2月,反动当局分兵两路围剿板陈。此时,探知到消息的王海平,已会同中共黔桂边委的同志转移到广西百色。5月12日深夜,王海平准备到广西桂林寻找地下党组织,刚到广西柳州就不幸被特务逮捕,随即被押往贵阳。5月28日,王海平被敌人以“通共容共”的罪名杀害。一代爱党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就这样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但是,王海平所代表的贵州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得以永世流传,至今仍然让我们感念与敬佩。

历史没有忘记王海平,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92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人民也没有忘记王海平,蔗香王海平故乡,矗立于白虎山的中共黔桂边委旧址,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英烈、追忆历史、锤炼初心的红色教育基地。王海平的后人们,依然在平凡的岁月中,不厌其烦地讲述着王海平的故事。

从黔桂边委与板陈人民的和睦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工农红军取得的革命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军民一家、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和笃定信念。在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王海平带领当地各族群众敢于直面反动派的统治,体现了望谟各族儿女一心向党、大义凛然的决心和信心。

千年流淌的红水河碧波荡漾,望谟板陈这片曾为中国革命储存星星之火、共同把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照亮的土地上,既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用鲜血铸就的红色印记,也传承着不畏艰险、克服困难、接续奋斗的革命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曾经的板陈,如今的板陈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走过脱贫攻坚,在迈向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蔗香人将柠檬、火龙果、芒果等水果基地结合红色文化和蔗香临港优势,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发力,让红色精神在蔗香村的土地上持续绽放光芒。(文/李丁颖)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