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诸侯王登上皇位的情形,过程几乎一模一样。第一次是昌邑王刘贺当上了皇帝,第二次则是代王刘恒继承了皇位。刘贺从自己的领地出发,带着几百号人,排场很大地去了长安。那时候,朝廷由大将军霍光掌舵,一切都很稳定,长安城里也是平静无波,就等着刘贺来,好让他稳稳当当地坐上皇位。可谁能想到,刘贺这个皇帝才当了27天,就被迫离开了长安。当刘恒以代王的身份赶往长安时,大汉朝局正处在一片动荡之中。一场血腥的军事政变刚刚结束,朝中的功臣势力和皇族联手,对吕氏家族展开了大规模的剿灭行动。整个长安城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刀光剑影随处可见,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刘恒仅仅带了六个人,从遥远的代国出发,奔向充满未知和危险的都城长安。短短几天内,他就成功掌控了局势,稳稳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藏刀光剑影,生死搏杀!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妻子。后来刘邦打败了魏国,薄姬就被抓了起来,安排在后宫的洗衣房干杂活。某天,刘邦偶然走进洗衣房,一时心血来潮,强行与薄姬发生了关系,后来生下了刘恒。后来,刘邦对刘恒母子彻底冷淡,他们俩在皇宫里变得无足轻重,没人关心也没人照顾,处境十分尴尬。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刘恒和他母亲原本不受刘邦重视,反而因此躲过一劫,没遭到迫害,安全地去了封地代国。他们离开了权力斗争的核心,也就避开了那些勾心斗角和担惊受怕的日子。刘恒心里想,简简单单当个藩王,安安稳稳过完这辈子,比起那些被害的兄弟,已经是老天保佑了!命运并非掌握在自己手中!吕后一死,功臣们和刘家皇族联合起来发动政变,重新掌控了朝政,对吕氏家族进行了彻底清算!政变一成功,功臣们和皇族就在推选新皇帝的问题上闹翻了,双方意见完全对立。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带领的刘家兄弟们,铁了心要推举他们的大哥齐王刘襄登上皇位。刘襄掌控的齐国财力雄厚,军力强大,再加上刘章和刘兴居在朝中作为内应,他的舅舅驷钧又担任齐国相国,势力庞大。如果刘襄登上皇位,不仅难以操控,功臣集团还会被完全排挤,不仅之前的努力白费,还可能被视为敌对势力而遭到清除!齐王刘襄在政变后虽然实力雄厚,但他身处齐国,离长安较远。实际上,长安的权力依然被功臣集团牢牢把控,包括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大将军灌婴等人。这些人琢磨了半天,最终选了个在长安没背景、没靠山、看起来没啥威胁的代王刘恒,这样一来,他们以后还能继续掌握大权。
远在代国的刘恒接到消息,启程赶往长安,准备登基成为新皇帝!刘恒心里一紧:这是在试探我吗?是不是想对我下手?我绝对不能去!吕后掌权期间,刘恒被提议去富裕的赵国做国王,但他头脑非常清醒,果断拒绝:我宁愿一直待在条件艰苦的代地,为国家守卫边境!刘恒对风险特别敏感,当赵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他之前的三位赵王,一个被吕后下毒害死,一个活活饿死,还有一个被逼自杀。这些人不是别人,正是刘恒的亲兄弟,也是刘邦的亲生儿子!吕后看到刘恒的表现很是欣慰,于是把赵国的封地赏给了她的侄子吕禄。这就像在饭桌上,有人盯上了一块肥肉,既想占为己有又怕别人有意见,于是装模作样地问大家“你们要不要吃?”,还没等别人开口,那人就已经把肉夹到自己碗里,还假惺惺地说“既然你们都不吃,那我就吃!”刘恒心里琢磨,那些功臣们可能是在试探他。要是他贸然行动,很可能被安上擅自离开封地、图谋不轨的罪名,弄不好连命都保不住。毕竟,他是刘邦活着的儿子里年纪最大的,身份太引人注目,很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刘恒身边的谋士们反复琢磨,觉得这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十有八九是真的!可一向谨慎小心的刘恒还是不放心,他先派了自己最信任的舅舅薄昭去长安打探虚实,等确认了消息再作决定。薄昭把长安的消息摸得门儿清后,刘恒才带着六个心腹,从代国动身前往那个印象已经模糊的长安城。刘恒快到长安时,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怕自己从代国一路赶来的这些日子,长安城里又出了什么新状况。他决定先不急着进城,让最得力的手下宋昌先去城里摸摸底。等宋昌回来,确认一切正常,他才放心地继续前进。刘恒的车队刚到长安附近的渭桥,陈平、周勃等一大群官员就纷纷跪地行礼,表示愿意效忠于他!刘恒刚下车回礼,周勃就凑上前去,打算和他私下说几句。宋昌迅速站到刘恒和周勃中间,高声喊道:“太尉要是有公事,就在大家面前讲;要是有私事,王可不会私下谈什么交情。”周勃一脸不情愿地再次跪倒在地,恭敬地献上象征皇帝权力的玉玺和兵符,没想到刘恒却毫不迟疑地拒绝了。周勃满脸困惑,想了很久还是没弄明白:代王究竟想表达什么?
刘恒这招真是巧妙。他接受了周勃等人的玉玺和符节,就相当于周勃这帮功臣把皇位私下交给了刘恒,让他们成了拥立刘恒的功臣,个个都有拥立之功,以后想管住他们就难了!刘恒拒绝了传国玉玺,用行动告诉大臣们和百姓:我来继承的是刘氏江山,不是接受某个人的私下安排。将来登基称帝,只是取回本来就该属于我的东西,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在决定皇位归属前,刘恒要是想坐上那个位置,就得看功臣集团的脸色。可一旦继承人定了,刘恒到了长安,功臣集团反过来就得巴结他。只要刘恒一天不正式登基,各方势力就会暗中活动,那些手上沾血的功臣们,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推翻的目标。齐王刘襄野心勃勃,随时准备与在京城的两个弟弟刘章、刘兴居联手,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功臣集团早已与他势不两立,绝不可能让他坐上龙椅,否则他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刘恒多次推辞,但面对陷入困境的功臣们再三恳求,他们苦口婆心,终于说服了他。在众多老臣和显贵的拥护下,刘恒最终接受了皇位。这场关于帝位的激烈争夺,终于画上了句号。登上皇位只是开始,能不能保住这个位置才是真正的考验。要想稳坐皇位,关键在于掌握军队,尤其是保护长安的南北两大军营,还有城内的皇家卫队。刘恒即将继位的前一晚,支持他的大臣们和皇族成员们就他当上皇帝后如何分配权力和利益,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争执。对于在铲除吕氏家族中立下大功的两大集团提出的要求,刘恒全都答应了。他给大臣们升了官,封了爵位,对皇族成员则划分了封地,让他们成为诸侯王。刘恒的核心诉求是掌控军队的指挥权。从后续发展来看,当时的权贵们只愿意交出南北两军的管辖权,让刘恒从代国带来的心腹宋昌担任卫将军,负责统领南北两军。不过,长安城内的禁卫军,太尉周勃依然牢牢握在手里,不肯放手。
功臣集团心里盘算着,灌婴将军握有十多万精兵,周勃太尉在军中威望很高,南北两军未必会听从外人的命令。再加上长安城的防卫还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就算出了什么意外,他们也有把握掌控局势。然而,一个小插曲瞬间扭转了局势。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刘恒,夜晚准备到未央宫就寝。守门的侍卫不认识这位新主子,毫不客气地拦住他,语气相当不敬:“你算哪根葱?也配进皇宫?”刘恒马上派人找来周勃,把事情搞得特别严重。周勃平时就老实巴交,不太会说话,加上事情来得突然,他根本没时间多想。被刘恒一顿猛说,周勃就糊里糊涂地把掌管宫廷护卫的权力交了出来。刘恒让自己的心腹张武接手,当上了郎中令,负责管理宫里的护卫。到这个时候,长安城里的皇家卫队,还有城外的南北驻军,全都落入了刘恒的手中。他和那几个从代国带出来的心腹,总算能踏踏实实睡个好觉了!那些自诩功高的老臣和皇亲国戚,已经没法再对刘恒指手画脚,局势彻底反转了!在刘恒抵达长安之前,所有与吕氏家族相关的势力都被彻底铲除,此时仅剩下汉惠帝刘盈的四个儿子:少帝、梁王、淮阳王和恒山王。这四个人都是刘邦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当时已经是皇帝的刘恒,如果真想救他们,完全有权力也有办法做到。可实际上,他要么直接下令,要么假装不知道,最终让这四个人全都送了命。原因在于,这些孩子其实都不是惠帝亲生的,而是吕后从外面找来,冒充皇室血脉带进宫的!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首先,汉惠帝死时都三十了,那会儿人十几岁就能当爹,他这么大岁数的皇帝怎么可能没儿子?其次,就算刘盈真生不了,抱养一个继承皇位也说得过去,但一下子弄来六七个,这不是明摆着让人怀疑吗?再者,这些人既然不是刘盈亲生的,就跟吕后没关系,也不属于吕氏家族,都是清白无辜的。以仁德著称的刘恒,完全可以把他们赶出宫去,何必非要全杀光?
要是觉得刘恒杀光惠帝子嗣还不算狠,那再看看他是怎么对待自己亲生儿子的。史书上只有简单几句提到,长安城里发生了宫廷政变,吕后去世后,吕家被彻底清算。这消息传到代王刘恒那里没多久,他的王后和四个儿子就一个接一个离奇去世了。更奇怪的是,王后姓什么,四个王子叫什么,史书上一字未提。刘恒登基当上皇帝后,对她们母子五人既没有追封,也没有任何赏赐,这事怎么看都透着蹊跷。代王后是吕家的亲戚,她的几个儿子也都有吕家的血统。吕后对付刘家皇室成员的手段很明确:不听话的,像那三个赵王,就直接除掉;愿意顺从的,就必须娶吕家的女子,通过联姻把两家绑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吕后安心。刘恒在远离都城的代地,行踪难以掌控,如果把吕氏家族的女子嫁给他当王后,就能顺理成章地安插人手到代王宫中。这样一来,刘恒的日常活动和言行举止,就全在吕家的监视之下了。
刘恒真的有意除掉惠帝的后代吗?他真的狠心对自己的结发妻子和亲骨肉下手吗?显然,他内心并不愿意这么做!然而,功臣集团诛杀众多吕氏族人时,既然掌控了生杀大权,又怎会不彻底清除后患!千年之后的大唐,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却因未能彻底铲除武氏势力,最终反被报复,结局凄惨。刘恒要想顺利登上皇位并稳固统治,首要任务就是安抚功臣集团。他必须果断行事,与吕氏家族彻底划清界限,即便是自己的至亲也不能例外。刘恒心里明白,面对皇权的诱惑,所谓的亲情和感情都不值一提。没过多久,他就逼迫自己的亲舅舅薄昭自尽,而薄昭正是帮助他登上皇位的关键人物。这件事充分证明了刘恒对权力的态度。世界上没有白来的好事,就算天上掉馅饼,正好砸在你碗里,也不一定就能吃进嘴里。就像昌邑王刘贺,才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赶出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