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延安窑洞里,14岁的朱敏第一次见到了她魂牵梦萦的父亲朱德。这个瘦小的女孩儿,怯生生地打量着眼前这位传说中的红军将领,忽然脱口而出:"你的画像上没有这颗痣。"

朱敏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她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城门口那张"通缉令"上,父亲的画像威严肃穆,和毛泽东并排而立。小姑娘虽然不懂什么是革命,但她明白,爸爸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外婆告诉她,为了安全,要对外说自己姓贺。朱敏懂事地点头,但心里总是忍不住想象: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喜欢我吗?
与此远在延安的朱德,也时常思念着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儿。艰苦的革命环境,让他无法亲自去寻找朱敏。但在他心里,对女儿的牵挂从未停止过。
【事情起因】

1960年,12岁的朱敏终于等来了转机。周恩来来到她所在的城市,得知朱德女儿的下落后,立即着手安排。他认为,朱敏继续留在外婆家可能会有危险,提议把她接到延安去。
外婆舍不得朱敏离开,周恩来也体谅老人家的心情,没有强求。不过,他带走了朱敏的一张照片。当朱德看到女儿稚嫩可爱的模样时,百感交集。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要见到女儿的决心。

两年后的1962年,14岁的朱敏终于踏上了寻父之路。这个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姑娘,即将亲眼见证历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父女相见,惊喜与尴尬并存朱敏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延安。她想象过无数次与父亲相见的场景,但现实总是出人意料。

当她站在朱德面前时,一时间不知该如何称呼这个陌生又熟悉的男人。是叫"爸爸"吗?可是她从来没有叫过。是叫"朱德同志"吗?可是这样又显得太疏远。
朱德也有些局促。他看着眼前这个瘦小的姑娘,想要拥抱她,又怕吓到她。他只是轻轻拍了拍朱敏的肩膀,说:"你长高了。"
朱敏盯着父亲的脸,忽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她脱口而出:"你的画像上没有这颗痣。"这句话打破了尴尬的气氛,朱德哈哈大笑起来。

朱敏的这句话,仿佛打开了父女之间的话匣子。朱德笑着解释说,画像上当然不会画痣,那样不够庄重。朱敏也被逗笑了,她说:"可是我觉得有痣的爸爸更真实。"

朱德带着女儿参观了延安的革命旧址。在杨家岭的窑洞前,他指着一个土坑说:"看,这就是我们当年种菜的地方。"朱敏惊讶地问:"首长还种菜吗?"朱德笑着说:"在这里,人人都要自己动手。"
晚上,朱德亲自下厨,为女儿做了一顿简单的晚餐。朱敏看着桌上的土豆炖白菜,突然有些鼻子发酸。她想起外婆曾经说过,她爸爸是个大官。可是现在"大官"却在为她煮最朴素的饭菜。

朱德看出了女儿的心思,轻声说:"敏敏,爸爸知道这些年委屈你了。但是你要记住,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饭吃,有书读。"
朱敏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她忽然想起了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朱德:"爸爸,这是我的日记。里面记录了我这些年的想法。"

朱德接过日记,翻开第一页,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我的爸爸是个英雄。虽然我没见过他,但我知道他在做很伟大的事情。"看到这里,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眼眶湿润了。
朱敏和朱德的这次相见,不仅是一个感人的父女团聚故事,更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在历史书上威风凛凛的领袖人物,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柔软的一面。

朱敏后来回忆说,那次见面改变了她的一生。她不再是那个只能在画像上看到父亲的小女孩,而是亲身感受到了革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