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昭陵在渌口区南洲镇,原株洲县洲坪乡。原是个渔村,据说东汉初建武十六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越南)时,曾在这屯兵。五代十国时,马殷踞湖南尊马援为祖先,奏请唐王李升封伏波将军马援为昭灵英烈王,并在马援屯兵处立伏波祠。南宋著名文学家乐雷发写了《昭陵渡马伏波庙》,因诗中误将昭灵写作昭陵,于是此地便被称为昭陵滩。


若知昭陵城,胜似长沙郡,要知街多长,三千六百铺。这是曾经当地流传的民谣,如今老街的繁华已不在,偶有青砖黑瓦与吊脚木屋,似乎昭示着她曾经辉煌过往。

昭陵是水路南下衡阳、广州的必经之地。据地方志记载,40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捕鱼、经商,为周边地区的货物集散地。明朝在此设有驿站,集市沿湘江东岸长达8里。街道麻石铺砌,房屋皆为木结构的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经商。


清顺治年间,吴三桂率部北进,夜过昭陵滩,一把火将此焚毁,原因史料没有记载。后来当地人又重修店铺经营。清末称为昭陵市,仍是湘江的重要集镇,繁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那时的昭陵,有三个码头渡口,有渔场、渔业队,有渔民百来户,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产鱼地。隔江的三门、堂市等地的人们乘渡来此赶集、进行商品交换。临江的昭陵老街,如今还有约二十来户的传统老屋,在岁月沧桑中,这些老居见证着那个时代印记。


这里原来还有火车站,南下的列车都要停靠。现在老火车站已经废弃,原来的慢车已由高速列车取代,这里也不再是列车的停靠点。如今老街上的伏波庙,是村民自己出资建造的。



2、沩山村在东堡乡,醴陵市区东北15公里,村里现存自宋至清代的窑址100余座,与窑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古道、生活设施、庙宇古塔等文物古迹100余处,传统历史建筑面积1260万平方米,是全省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古村。


是元代以前釉下五彩瓷的发祥地,有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星子灯、竹篾编织、沩山窑祭、沩山豆腐、樊公庙会等文化遗产。


3、泉坪村在攸县东部莲塘坳镇,地势平坦,民风淳朴,始建于明代,是蔡伦造纸传承村,有传统古法造纸工艺。

这的景色秀丽,充满着田园气息,有阳升观,千层石阶、漂流、温泉等。

每年八月份的庙会,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4、乔下村在茶陵县北部,与攸县莲坳接壤,和攸县菜花坪镇隔河相望。村民均姓陈,从江西迁徙至此已经600多年。建于清1864年的陈家大屋,是目前株洲市发现规模最大的老宅。


陈家大屋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大厦为砖木结构,结构对称严谨、布局采光合理。青砖筑墙,青瓦盖顶,青石铺地,青白玉大门,红石墙裙,青石板装盖天井和屋四周水沟,没有饰檐,是典型的清代湖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