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脸庞,身体的机能逐渐衰退,我们都不得不直面衰老这一生命进程。
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刻,或许是人生脆弱、需要关爱的时候。若不想在此时被子女嫌弃,就需深刻领悟这四条人性真-相,为自己的晚年生活筑牢根基。
生孩子是任务,养孩子是义务,靠孩子是错误
在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观念正面临着现实的冲击。
生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繁衍的自然任务,是生命延续的本能需求。但将养老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孩子,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养孩子,是我们作为父母应尽的义务,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充足的关爱,助力他们成长为独-立、有担当的个体。
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成年后,要组建自己的家庭,面临工作的压力、社会的挑战。
倘若我们一味地认为孩子必-须为我们的晚年负责,无疑会给他们增添沉重的负担。
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我们要明白,孩子不是我们养老的工具。在年轻时,我们应努力工作,积累财富,规划好自己的养老生活,比如购买养老保险、进行合理储蓄等,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经济保障,而非将全部期望压在孩子身上。
这样,既减轻了孩子的压力,也能让自己在晚年拥有更多的自主和尊严。
所有的欲-望最-后都变成虚幻
人在年轻时,往往充满各种欲-望,追求功名利禄、物质享受。但当步入暮年,回首往事,会发现诸多欲-望不过是过眼云烟。
那些曾经拼命追逐的财富、地位,在健康面前,可能显得微不足道。
《增广贤文》中有言:“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很多时候,我们被欲-望蒙蔽双眼,过度劳累,忽略了身体和家庭。
等到躺在病床上,才惊觉曾经的欲-望带来的满足感是如此短暂,而为此付出的健康代价却如此沉重。
我们应在年轻时就学会适度克制欲-望,珍惜当下的生活,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书法等,丰富内心,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如此,当我们年老时,不会因过度追逐虚幻的欲-望而感到空虚和悔恨,而是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
善待伴侣就是善待自己的晚年
伴侣,是陪伴我们走过大半辈子的人。在晚年,子女可能因工作等原因无法时刻陪伴在侧,此时,伴侣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
作家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令人称羡。两人携手走过风雨岁月,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在精神上相互慰藉。
钱钟书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杨绛便悉心照料;杨绛创作时,钱钟书全力支持。他们的感情深厚,在晚年依旧相互陪伴,度过了许多温馨的时光。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和矛盾。但要明白,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伴侣才是忠实的依靠。
年轻时,多些理解、包容和关爱,少些争吵和计较。当我们年老体衰,躺在病床上时,伴侣的悉心照顾和温暖陪伴,能给予我们莫大的安慰和力量。所以,善待伴侣,就是为自己的晚年生活种下幸福的种子。
健康的活着,才能有尊严的活着
健康,是人生的基石,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尊严的保障。当身体抱恙,躺在医院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时,尊严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钟南山院士一直强调健康的重要性,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便年事已高,依然精神矍铄,活跃在医学领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享受着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在年轻时,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运动,合理饮食,定期体检,预防疾-病。
到了老年,更要注重身体的保养,积极配合治-疗。只有保持健康,我们才能自己掌控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而不是在病痛中依赖他人的照顾,陷入无奈和尴尬的境地。
当我们老了,躺在医院病床上,不想被子女嫌弃,不想在暮年失去尊严和幸福,就要铭记这四条人性真-相。从现在起,调整生活方式,转变观念,用心经营家庭,关爱自己和伴侣,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充分准备,让生命的余晖依然闪耀着温暖而美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