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盗挖了清东陵。此事被披露之后,舆论哗然,影响很大。17年之后,清东陵第二次被盗,这次造成巨大破坏的盗墓行动,版本细节众多,一直以来充满神秘色彩。

影视剧《东陵大盗》
清东陵第二次被盗,要从一个名叫王绍义的人说起。王绍义原本是游荡在清东陵附近地区的小土匪,1928年7月,孙殿英部队盗宝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炸药。当时,王绍义听说清东陵传来爆炸声,又联系到关于“军事演习”的布告,他立刻意识到孙殿英在盗墓。
那个时候兵荒马乱,谁不想趁机捞一笔呢?王绍义当时就想,何不趁此机会去“捡漏”,兵吃肉匪喝汤。但是,孙殿英为了隐瞒此事,早已经命令第一师师长谭温江将清东陵牢牢封锁。王绍义带着几个土匪刚刚接近,就遭到轻重武器的猛烈攻击,只能四散而逃。
王绍义被打怕了,此后只能带着几个小喽啰,在遵化、蓟县、兴隆三地结合地区流窜,大多数时间都躲藏在深山老林中。那个时候,小股势力的土匪很难生存,抗战爆发后,已经40多岁的王绍义“金盆洗手”,带着两个儿子回老家种地去了。
但是,种地怎么能过上好日子?清东陵对于王绍义来说,依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一直关注着局势,寻找机会。
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王绍义激动了。
清东陵旧照
王绍义开始寻找主要同伙,有张尽忠、田大化、关增会、杨之草、穆树轩等人。他们有些曾是土匪,有些曾是伪警察,还有些是守陵人的后代。
王绍义说:“陵上和马兰峪街上的日本人都走了,陵里的事没人管,何不趁此机会捞一把?等八路军都安排好了,自然就不好办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为了抢占大城市,无暇顾及清东陵一带。当时,蓟县、遵化、兴隆七区,迅速成为了我冀东根据地的一部分,我军不仅派了一个营的兵力进驻陵区,还成立了公安局,负责陵区的治安工作。不过,后来前方战事紧张,驻扎在陵区的部队奉命赶往前线,清东陵在短时间内没有太多兵力看管。
张尽忠是王绍义团伙的重要人物,他原是金矿矿警,后来投奔八路军。因为胆子大,有些谋略,他成为15军分区敌工情报队队长。1945年9月,王绍义拉拢守陵人员后,在陵西炸石头为掩护,同时炸开定陵,盗取了大量宝物。很快,王绍义就给张尽忠送去了金头九连环、白玉镯、翠扳指和珍珠等珍宝,张尽忠开始帮助王绍义策划更大的盗挖行动。
王绍义很明白,当年孙殿英率领部队盗墓,人多势众,自己身边就这么几个人,不可能成功。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要人多,分工合作。当时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召集陵区附近村庄的百姓,这样不容易走漏风声。
但是,陵区周围的几十个村庄,基本都住着守陵人的后代,怎么说服他们呢?在张尽忠的建议下,王绍义对老百姓宣传说:“皇上是大地主,剥削人最厉害,所以他们的陵墓不应该保留。如果没有皇陵,日本人就不会进关,我们就能过上太平日子。”
要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官方和民间都对盗墓深恶痛绝,不仅有严刑峻法,也有道德谴责。在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盗墓不是什么好事情,搞不好要遭报应的。但是,经过王绍义的宣传,很多人觉得有道理,纷纷加入盗墓的队伍。
王绍义趁着混乱,开始了自己的盗挖计划。
民国北平,等待进城的百姓
裕大村、定大村、新太村等15个村子,共有近300名村民,听从王绍义的指挥,开始盗墓了。
王绍义的第一个大目标,就是同治皇帝夫妇合葬的惠陵。为了保密,王绍义在外围设置了一个大大的警戒圈,保证没有一个外人能进来。
惠陵的第一道石门,被三颗手榴弹炸开了一个小洞,能让人弯腰钻进去。里面的两道石门不好炸,不仅十分坚固,而且石门后面还有“自来石”。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自来石,就是斜靠在石门内部,撑住石门的一块大石条。这根石条的一端抵在地面的凹槽中,一端靠在门上,关上石门的时候,这根石条会慢慢推着石门关闭,最后它的顶端滑入石门上原先凿出来的凹槽中。
这样的话,大石条的一端在地面的凹槽中,一端在石门的凹槽中,外面的人无论如何也推不动门了。

开启“自来石”
不过,要破解“自来石”也并不难。因为石门中间有缝,王绍义的办法就是用一块能伸进去的木板当“钥匙”,使劲将“自来石”顶开,就能开启石门了。
打开石门后,王绍义命令其他人等在外面,自己先带着几个主要成员进去,搜刮宝物。等他们将最珍贵的宝物霸占后,才让其他人进来继续搜寻。
1945年12月22日晚,王绍义的黑手又伸向了康熙皇帝的景陵。景陵更难挖,就算用了炸药,近300名盗贼还是用了三天时间,才打开地宫的门。
这些盗墓贼都知道景陵会有很多奇珍异宝,尤其是传说中的“九龙杯”,自然十分卖力。当时,田大化的儿子和关增会冲在了最前面,他们快速撬开了棺椁——没想到就在那一瞬间,从棺椁中喷出一团绿火,直接喷到了他们二人的脸上。
后面的人听到一声惨叫,就看到两人捂住脸在地上打滚,大喊着他们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都想着抢宝物呢,只是把他们两人抬出地宫,其他人蜂拥而入进去抢宝贝了。田大化的儿子受了重伤,后来“论功行赏”,王绍义就把九龙杯分给了田大化。
总之,王绍义在景陵弄到了大量珍宝,张尽忠都感慨说:“好东西比孙殿英得的还多啊!”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接下来继续行动,整个清东陵的陵寝几乎无一幸免。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瞒得住?
民国初年的清东陵
1946年1月初,蓟县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有人盗挖了清东陵。接到报案后,蓟县公安局火速调集人员,赶赴陵区查看情况。据当时进入惠陵的人员回忆,他们手持火把来到墓道尽头时,看到了两具棺椁。其中,同治皇帝的棺椁中,只剩下一把骨头。而皇后的尸身保存相对完好,披散着长发。但盗墓者将其身上的衣服全部扒走了,皇后的尸身赤裸着俯身在棺内,惨不忍睹。
清东陵被盗的情况如此严重,必须立刻抓获凶手。区党委立刻宣布政策:抓获镇压首犯,一般从犯只要交出赃物,可不予追究。
在群众的检举揭发下,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6名主犯首先被捕,并判处死刑。1946年2月1日,六辆马车押送着他们六人,从马兰峪河东出发,来到了景陵大碑楼前。
当天正是大年三十,但附近几十个村子的老百姓都来了,沿路人山人海。几声枪响之后,6名盗墓贼倒在了景陵前。
但是,包括王绍义在内的几个首犯,早就潜逃了。又经过了一年多的追查和抓捕,绝大多数罪犯都被抓获,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张尽忠跑到了唐山的一个煤矿隐藏起来,1946年夏,国民党特务将其抓获归案。1948年2月底,张尽忠病死在北平地方法院看守所中。没多久,关增会和杨之草也被抓获并处决了。
王绍义当过土匪,躲避追捕的本领比较强。蓟县公安人员花了五年时间,跑遍了上百个村庄,终于在蓟县八仙桌子山上将其抓获,1951年3月21日,王绍义被枪决。
那么,田大化和九龙杯呢?
民国古玩摊
其实,就在抓捕罪犯的同时,蓟县公安局就开始追缴被盗物品了。因为当时参与盗挖的人数众多,而且部分人已经潜逃,想完全追回被盗珍宝十分困难。
当时还有一个情况,很多参与盗挖的都是农民,他们不知道手中珍宝的价值,又急于换钱,大多低价出手了。有村民交代说,自己从景陵带出来一个鼻烟壶,到集市上换了两斗玉米。还有村民说,自己弄到一个玉如意,换了五斗玉米。
当时,蓟县公安局了解到九龙杯在田大化手中,于是派出工作人员到他家做工作。公安人员告诉他的家人,只要愿意交出九龙杯,就不会被枪毙。当时田大化已经躲了起来,他听说几个匪首被枪毙了,吓得不敢再回家。后来,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保证不会杀他。
1946年2月的一天,在外面躲避多日的田大化,终于回来把九龙杯交给了人民政府。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九龙杯洁白无瑕,玲珑剔透,上面有盖,杯体呈长方形,高3厘米,宽4厘米,长6厘米。在九龙杯的四角都雕了二龙戏珠,再加上杯把上雕刻的一条龙,一共有九条龙。
九龙杯上的九条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看到的人都赞叹不已。蓟县公安局很快就将这件珍宝上交上级,据说九龙杯后来被送到了故宫博物院。
解放后,办理此案的原蓟县公安局局长于善浦,专门到故宫博物院想再看一眼九龙杯。但离奇的是,故宫根本没有九龙杯,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它的下落。有传言说,九龙杯辗转流落到了戴笠的手中,真假未知。
最后要说的是,当年被盗挖出来的珍宝,不只是九龙杯失去了踪影,应该还有更多的无价之宝,没有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