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时期,曾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政变事件,就是“范孟端政变”。
这场政变显著区分于其他时期,因为发起人既不是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也不是能征善战的边塞将军,更不是身份显赫的皇亲贵胄,只是一个普通的没有品阶的吏员而已。
但他凭借着手中职权便利,居然一口气杀害十余名朝廷命官,险些阴谋夺权成功。
这位官员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背后又暴露了什么制度性问题?

范孟端在元顺帝时期任河南行省掾史,这一职务和今天的秘书、助手相当,没有实权。
事实上在整个元朝时期,汉人的地位都非常低下,长期处于元代官僚体系的底层。
元代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汉人官吏晋升通道被蒙古、色目贵族垄断。
像范孟端这种在衙门供职二十年仍未获品级的,一辈子基本上也就这种地位了。
且他还是不入品级的官员,辞职之后也没有政府官方的养老待遇,可谓是长期在底层挣扎。
而且在元顺帝时期,元朝因为连年征战的积累弊端,财政方面已经所剩无几了,还要供养一大批蒙古贵族。
所以范孟端的薪资长期拖欠,据载他通过友人关系补任新职后,俸禄仍被克扣,经济窘迫加剧其不满。
再加上他自认为当官之后人格尊严受辱,上司动辄对汉人吏员呼来喝去,甚至将重要职位随意授予不识字的世袭子弟,令他愈加愤懑。

然而这位官员的思想却比较“激进”,他发泄的办法是报复领导,甚至要推翻元朝。
范孟端曾做了一首诗文:
“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
很明显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和黄巢的诗也差不多,有很浓厚的“谋反”气息。
于是这名郁郁不得志的官员在经过筹划之后,决定放手一搏。
元顺帝五年(1339年)冬月,范孟端策划了一场惊天阴谋。
他打算利用冬至日官员宴饮之机,联合霍八失等四名蒙古吏员发动政变。

政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河南行省内部的上司,这些高官贵族们平时也是欺压他们的人。
范孟端属于机要秘书,利用职权可以过目传递中央文书,指使霍八失等人伪造圣旨,假扮朝廷钦差。
以“皇帝召见”为由,将河南行省平章月鲁不花、左丞勃烈等十余名高官诱至衙门。
因为他平时也经办传递圣旨这些事项,加上又是中央的旨意,官员们都不敢违抗。
当这十几几名官僚贵族们跪地接旨时,范孟端“两头欺瞒”,又指使一伙伏兵从屏风后冲出,用铁锤将其逐一击杀,尸体抛入后花园,对外宣称是皇帝的旨意。
随后范孟端又将自己加封为“河南都元帅”,收缴行省大印与兵符,派兵封锁黄河渡口,切断南北交通。

做完这一切,他又假借圣旨和权力清洗了省内反对势力,处决数百名官员,并提拔冯二舍等亲信担任要职。
当然,范孟端也害怕上面知道河南行省经历了这么一场流血洗礼。
于是他马不停蹄地伪造公文向大都传递“河南太平”的虚假奏报,并将汴梁至大都的十二处驿站人员替换为亲信,确保朝廷无法察觉异常。
没想到的是他还真瞒了下来,河南距离大都这么近,高层竟然没有人察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做完这些事情,范孟端竟以“钦差”身份返乡祭祖五日,得到了沿途州县官员夹道相迎,好好过了一把官瘾。

不过这场政变闹剧,最后还是失败了,而且失败的方式很奇葩:
范孟端在一次宴饮中放飞自我,酒醉失言向当初被他欺骗的冯二舍透露伪造圣旨的真相。
冯二舍一听吓了个魂飞魄散,赶快连夜密报河南都镇抚。
后者率兵突袭行省衙门,范孟端作为一个“自我提拔”的官员,本来就没有一兵一卒,结果当场被杀,霍八失等同谋也被处决。
将近过了一周之后,这件事终于捅到了上面,元顺帝得知后大怒。
大都方面也是立刻派出权臣伯颜,借机清洗河南行省官员,牵连者达千余人,将河南行省官僚系统几乎整个替换了。

范孟端政变放眼中国历史,可谓是空前绝后仅此一例,此次政变也揭示了元代官僚体系的三大致命漏洞:
其一是信息传递滞后。
从开封到大都仅600公里,朝廷竟未及时察觉异常,反映出驿站系统与监察机制的失灵。
其他朝代的中央集权就是为了能控制地方,这点后面的明清做的非常到位,利用驿站体系牢固控制国家,是维稳的最基本方式。

其二是元朝的官印管理混乱。
范孟端作为一个能接触到印信的秘书,只用一张假圣旨就能调动军队,凸显元代官印制度的漏洞很多。
事实上因为皇帝并非汉族,下面的官员和上面的沟通渠道也是非常狭窄,圣旨被视为是“最高命令”,下面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
这在行政体系中是很不正常的,军事和政治命令几乎混为一谈。

其三是民族矛盾激化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汉人吏员的长期压抑与蒙古贵族的腐败形成鲜明对比,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撕裂。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范孟端事件视为元代“宽纵亡国”的典型案例,大力强化手中权力,完善官僚体系以及特务机构。
明朝的官员受到严密监察,不可能再凭借一份来源不明的圣旨,就可以调兵遣将了。
值得注意的是,范孟端政变以失败告终,也显示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个不懂行军打仗,政变后居然想的是当官“风光”的小秘书,自然不可能政变成功。
这也反映了元代“重蒙轻汉”的民族政策、吏员晋升的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

《庚申外史》卷上
《中国古今名人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