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田间作业流程,减少机械压实,保护土壤结构

柯俊豪杰说 2025-03-31 09:31:25

**优化田间作业流程,减少机械压实,保护土壤结构**

在广袤的田野上,那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承载着农民们无数的希望与汗水。曾经,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画卷,土地松软而富有生机,农作物茁壮成长。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种潜在的危机正悄然逼近我们的土地——机械压实。

一、提出问题

我曾走访过许多乡村,目睹了田间作业的现状。在一些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田地里,问题逐渐凸显。就拿小麦种植来说吧,传统的耕种方式下,土地虽然也有翻耕等劳作,但整体结构相对稳定。而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频繁进出田间。据不完全统计,一台重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时,其轮胎对土壤的压强可达每平方厘米数十公斤甚至更高。这种高强度的压实,使得土壤原本疏松的结构被破坏。

我曾对比过两块相邻的小麦田。一块是采用传统人工辅助机械耕种的田地,另一块是完全依赖大型机械作业的田地。在完全依赖大型机械作业的田地里,到了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明显可以看到作物生长不均匀的现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机械碾压过的地方,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有些地方的根系甚至无法穿透被压实的土壤层。而传统耕种方式下的田地,小麦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作物生长更为茁壮。这就如同一个人,一个被束缚住了手脚,行动受限;另一个则可以自由伸展,活力满满。

从数据上看,正常疏松的土壤,其孔隙度大约在50% - 55%左右,这样的孔隙度能够保证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但经过机械严重压实后的土壤,孔隙度可能会下降到30% - 40%。这就好比一个原本宽敞的房间,突然被压缩得只剩下狭小的空间,空气和水分都难以顺畅流通。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也会受到极大影响,据研究,在正常土壤中,每克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可达数亿个,它们在土壤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土壤被压实后,微生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其活性降低,数量也会减少,进而影响到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升。

二、分析问题

为什么机械压实会对土壤结构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呢?这要从土壤的结构说起。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水分、空气和有机质等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固体颗粒之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孔隙。正常的土壤结构中,这些孔隙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系统。

当大型机械进入田间时,其巨大的重量就像一座座小山压在土地上。以玉米播种机为例,一些现代的大型玉米播种机为了提高播种效率和深度的精准性,自身重量不断增加。这种过重的机械在行驶过程中,会将土壤颗粒挤压在一起,使得原本较大的孔隙被挤占,形成更多的微小孔隙或者直接将孔隙填满。这就像把一个原本有很多通道的海绵,硬生生地挤压成了一块密实的砖头。

而且,机械作业的频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耕种效率,一年内多次进行高强度的机械作业。比如,在一些蔬菜种植基地,为了赶季节,春季播种前进行深耕、旋耕,播种后又多次进行中耕除草和施肥等机械操作。频繁的机械碾压,使得土壤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其原有的结构。这就好比一个人天天高强度工作,没有休息时间,身体必然会垮掉。

另外,机械的类型和设计也对土壤压实有影响。一些老式机械,其轮胎或者履带的设计不够合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就大。而新型的一些机械虽然在设计上有所改进,但在实际使用中,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同样会对土壤造成压实。有些农机手为了图方便,在田间转弯时速度较快,这样就会使机械对转弯处的土壤产生过度的压实。

三、解决问题

如何优化田间作业流程,减少机械压实,保护土壤结构呢?

从机械的选择和改进方面入手。在选择农业机械时,要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合理挑选。对于一些土质较为疏松的沙壤土地区,可以选择相对较轻但动力足够的机械。而对于黏土含量较高的土地,虽然需要更重型的机械来保证作业效果,但也要注重机械的接地压力分布设计。现在有一些新型的拖拉机采用了宽轮胎或者特制的履带,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据测试,这种新型拖拉机在相同作业条件下,对土壤的压实程度比传统拖拉机降低了约30% - 40%。

对现有机械进行改进也是可行的。比如在机械的行走装置上安装压力传感器,这样可以实时监测机械对土壤的压力情况。当压力超过一定阈值时,就会提醒农机手调整作业方式或者速度。这就像给机械装上了一双“眼睛”,让它能够时刻关注土壤的状态。

优化作业流程至关重要。在安排田间作业时,要合理规划机械的行驶路线。可以采用轮辙式作业法,即让每一行机械作业都沿着固定的轮辙进行,这样可以减少重复碾压的面积。以大豆种植为例,以往的机械作业可能会在整个田地里随意行驶,导致很多地方被多次碾压。而采用轮辙式作业法后,经过实际测量,土壤被压实的总面积减少了近一半。

另外,要控制作业的频率。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的恢复能力,合理安排机械作业次数。比如,在小麦生长期间,除了必要的播种、收割等环节,尽量减少中耕等机械作业的次数。可以推广一些保护性耕作技术,如免耕法或者少耕法。免耕法是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机械对土壤的扰动。研究表明,长期采用免耕法的土地,土壤结构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土壤肥力也有明显的提升。

提高农机手的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农机手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不僅要掌握机械的操作技能,还要了解土壤保护的相关知识。就像医生要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才能更好地治病一样,农机手只有了解土壤的特性,才能在作业过程中避免对土壤造成不必要的压实。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农机手传授正确的作业方法和操作规范。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保护土壤结构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更加环保、高效的农业机械和耕作技术。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补贴措施,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采用免耕法种植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可以提高农民保护土壤的积极性。

我们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只追求产量和效率,而忽视了对土壤结构的保护。通过优化田间作业流程,减少机械压实,我们能够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继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让那片田野永远充满希望,就像我们儿时记忆中的田园风光一样美丽而富饶。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守护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