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国际社会,核武器是碾压其他热兵器的存在,犹如当年的明朝军队用红衣大炮一炮打死了还在使用冷兵器的努尔哈赤。美国当年第一次将原子弹用在战场的时候,就体现出了其碾压其他武器的威慑力和摧毁力。
所以,国际社会一致达成共识,签订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除了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外,一律不再进行核武的研究。
然而,除了美俄中法英这五个在条约中已经被承认拥有的核武器国家之外,还有一些国家也事实上拥有了核武器,其中就有朝鲜。其库存规模据推测为45-55枚核弹头,虽然远远不及联合国五常这些大国,但已经足以威慑日韩等周边国家了,因为从目前公开情况看,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核武器。

但是,光有核武器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将核武器发射出去的导弹技术,发射导弹的远近快慢,才能真正决定核武器的威力和震慑范围。所以,这些年来,朝鲜也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导弹技术,虽然因为发射的准头不够,也闹出了不少国际笑话,但每次导弹发射,也足以让日韩瑟瑟发抖了。
艰辛发展之路
虽然朝鲜导弹技术的研发开始得比较早,但其中的道路也显得异常艰辛。早在1979年,朝鲜从埃及买回了两枚"飞毛腿-B"导弹,就在平壤的一个机场中,朝鲜的工程师们,将这两枚导弹逐一拆解到最小的组成部分,最后一共拆出了3274个零件,这些标着阿拉伯字母的细小零件,也是朝鲜研究导弹的开始。到了1984年,朝鲜就造出了自己的首枚国产化导弹"华城-5号"。
到了1986年,朝鲜进一步引进苏联的技术,主要是TEL发射车底盘的运用,结合自己研发的惯性导航系统,造出了"火星-5"导弹,射程到了320公里,陀螺仪精度为±3度/小时。1993年,朝鲜继续从俄罗斯引进技术,搞到了R-27潜射导弹的图纸,并从中受到启发,研发出了大浦洞1号导弹,并且搭载了"光明星1号"卫星,虽然在发射过程中跨越了日本列岛,然而到了太平洋上空之后,由于第三级火箭存在焊接上的缺陷而爆炸,"光明星1号"卫星也化为了齑粉。

虽然这次事故造成了极重的代价,但这才是朝鲜研发导弹血泪史的开始。到了1996年,又发生了慈江道发动机试验场爆炸的事故,造成了47名技术人员死亡。根据美国有关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朝鲜在90年代一共进行了23次导弹的发射试验,但是成功率只有39%。就算到了2006年,朝鲜的导弹事故也仍有发生,当年7月,进行了大浦洞2号导弹的试射,但是由于在铝合金燃料箱上出现了一个0.2毫米的应力裂纹,导致了导弹在升空42秒之后就发生了解体。
受这一次事故的刺激,平壤钢铁联合企业在2008年建成了真空电弧重熔炉,从而将发动机的材料抗拉强度提升到了1370MPa,大大提升了导弹材料的抗压力。到了2012年12月,"银河3号"火箭终于成功将"光明星3号"卫星送入了轨道。2013年,韩国国防研究院对朝鲜坠落的导弹残片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其中含有武器级铀的微量痕迹,从这一侧面,也看出了朝鲜已经在研究核弹头小型化的问题了。

到2016年,在一段金正恩视察新型固体燃料发动机试验的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出压力表显示的燃烧室压强已经达到了82个大气压,而俄罗斯的"白杨-M"导弹也只是85个大气压,这说明朝鲜的导弹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随着朝鲜的导弹技术研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坐不住了,开始在联合国对朝鲜进行了制裁,尤其是与导弹制造相关材料的禁运。
为了突破封锁,朝鲜也是想了很多招数。通过伪装之后的油轮转运燃料,2021年又在马绍尔群岛注册了一艘货轮,用来运输制造导弹伺服系统的稀土磁铁。此外,朝鲜人民也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平壤机械大学使用农用化肥的原料,研发了导弹所用的一种硝酸羟胺基液体燃料,完美地规避了国际禁运清单。此外,还将洗衣机的电机改造成了导弹的舵机,用微波炉的磁控管来制造雷达干扰装置。

正是靠着这些独立自主的奋斗,朝鲜的导弹技术逐渐成熟。从1993年火星-5号的3.6公里/小时,提升到了2022年火星-17号的0.8公里/小时,到了2023年,星光导航技术则将圆概率的误差缩小到了1.2公里。应该说,朝鲜导弹从拆解飞毛腿导弹时的手工测绘,到如今高超声速武器的智能突防,朝鲜用30年时间完成了技术代差的惊险跨越。
乌龙事件频出
然而,由于地基不牢,朝鲜的导弹技术也存在诸多缺陷,在发射过程中的乌龙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即使是在最近两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2021年发射"火星-8"高超音速导弹时,由于乘波体飞行器和助推器没有成功地分离,导致了热防护层在5马赫速度的情况下剥落,引发了导弹的姿态失控,最后导致导弹残骸坠落的轨迹覆盖了中国丹东到韩国釜山的航线,间接导致了该航线的38架民航飞机只能紧急改道,造成了直接损失2300万美元。

2022年在发射"火星-17"号时,在发射71秒之后,由于喷管烧蚀不均匀,导致了推力轴线偏移了2.7度,结果弹体开始了自我转圈圈,最后在78公里的高度上解体。再比如,2023年发射了一系列的侦察卫星,但也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的连环事故。5月31日,由于第一级发动机的燃烧不稳定,导致在全罗南道边山半岛以西200公里发生坠毁。8月24日,由于整流罩分离失败,导致卫星最后在稠密大气层烧毁。11月21日,由于三级火箭提前关机,最后只能靠着卫星的自身动力才勉强进入了轨道。
除此之外,最为人诟病的是,朝鲜导弹的精度较低,时常出现预想目标与落点的较大偏差。早在1999年的"白头山-1"导弹试射时,就因为陀螺仪的温漂导致最后弹道偏离112公里,弹头也落入到了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森林之中。2017年8月,在平安北道龟城试射“火星-12”中程导弹时,飞行的高度设定为550km,飞行距离则是2700km,原来预定的落点是日本海东经135°的国际水域,然而最后却落到了日本秋田县以西200公里海域中,误差达到了150公里以上。

2019年5月在元山葛麻湾发射“北极星-2”潜射导弹时,由于在第二级分离之后就出现了螺旋式弹道的,导致最后残骸的散布范围扩大到了35公里乘20公里的范围中。2020年3月,进行KN-23模拟打击试验时,原定的目标是江原道安边郡假想机场,最后偏离目标达到12.7公里。2023年5月,朝鲜发射了"火星-18"洲际导弹,导弹飞行了1000公里后坠入日本海,后来日本防卫省公布的轨迹图显示,导弹实际飞行的轨道和预定轨迹偏离了23.7度,实际的目标与预设点之间相隔了300公里的误差。
可以说,出现这些问题,尤其是导弹精度不够的问题,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工业基础的严重缺陷,好比房子的地基打得不牢,垮塌也只是迟早的事。朝鲜在材料工艺上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在2023年韩国获得的导弹残片中显示,朝鲜制造的特种钢的杂质含量高达0.15%,而国际上的标准则是要小于0.03%。此外,车床加工的精度误差也是达到了±0.1mm,而美国俄罗斯的标准则是±0.005mm,从而也使得部件之间的配合间隙超标。
工程人员的不够专业和敬业的人为因素影响也非常大。2019年的潜射导弹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燃料加注人员将氧化剂标号"N2O4-7"误读成了"N2O4-1",2021年的高超音速导弹试射事故,也是因为在发射前未校准大气传感器,导致偏差高达12%。此外,国际制裁和禁运,虽然想尽一切办法加以克服,但毕竟对朝鲜导弹的质量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导弹精度,则很重要的原因是朝鲜的卫星技术不够硬。本来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导航,都是靠着美国的GPS,但是由于美国的制裁,没有提供GPS给朝鲜。所以,在2023年以前,朝鲜都是依赖于俄罗斯GLONASS民用信号,但是精度上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直到2023年才实现"万里镜-1"侦察卫星入轨,但要实现高精度制导,至少需要部署3颗以上的侦察卫星构成基本网络,但目前朝鲜仅有1颗在轨。加之朝鲜也没有远洋测量船,所以,朝鲜每次发射导弹,最终会落到哪里,朝鲜自己也不清楚,顶多也就知道个大概范围,这个大概,有时候可能是偏之毫厘,差之千里。
背后战略博弈
然而这种有意无意的失误,却在暗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战略博弈。一直以来,朝鲜一发导弹,总会引发国家的关注,和美日韩等国家的谴责。因为如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那朝鲜的导弹问题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军事上的问题,而更是一个涉及到地区权力平衡和国际关系的复杂问题。

从朝鲜自身来讲,由于周边强国林立,尤其是历史上受到了来自日美韩等国家的入侵,包括现在仍然受到美国的制裁。所以,在如此强大的外部军事威胁和压力之下,朝鲜只有通过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导弹和核武器这种具有威慑力的武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部势力形成威慑,从而确保自身的安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朝鲜和俄罗斯也是互帮互助的。2023年9月,金正恩出访俄罗斯,第一站就安排在了俄罗斯的东方航天发射场,因为俄罗斯需要朝鲜的导弹威慑力,而朝鲜则需要俄罗斯的卫星技术。
而从日本、韩国来看,朝鲜这种低精度的导弹试射,这种隐藏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导弹本身的威力,因为对于一个无法确定落点的导弹,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会受到威胁。首先是,朝鲜这种频繁试验导弹,加之不确定的变数和恐惧,让日本和韩国必须处于高度的警戒的状态,同时还必须投入大量的军事资源来应对这种威胁。

在韩国,就部署了 “爱国者” 导弹防御系统等大量的防空反导系统,才能在必要时候进行拦截。此外,韩国还对朝鲜的军事行动有着密切的监视,尤其是对导弹发射行动进行实时跟踪。日本则更是如此,不仅部署了先进的防空反导系统,还和美国合作开发出了 “宙斯盾” 反导系统等更先进的导弹防御技术。
除此之外,朝鲜的导弹发射,也经常会引起日韩两国人民的恐慌。因为朝鲜只要一实验,肯定是向着日本、韩国的方向发射,只要一打,日韩的预警系统就会给老百姓发手机信息提醒。而且朝鲜还习惯在晚上搞演习和发射导弹,也让日韩的民众们总在半夜担惊受怕。
还有一个问题是,朝鲜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导弹覆盖的射程也是越来越广,目前不仅可以轻松覆盖到韩国全境,日本也是深受威胁。而朝鲜的洲际导弹,如果从理论上看,也可以打到美国的本土。然而,由于精度不够,很多的结果就变得不可控。比如朝鲜打导弹的时候,可能完全就没想过要瞄准美国位于西太平洋的关岛,但是最后却歪打正着,炸了关岛,朝鲜肯定说是误炸。那美国要怎么办?打还是不打?实际上,朝鲜也瞄不准关岛。日本和韩国当然也存在这个问题。最后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所以,有的时候,技术不达标,未必是件坏事。也很有可能因祸得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朝鲜发射导弹的落点的不确定性,看似是一个技术成熟与否问题,但却深刻地影响了美日韩等国的态度和地区的安全格局,造成了深远的蝴蝶效应。
信源:
1.朝鲜频繁发射导弹 意图引猜测.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gj/z/html/northkoreamissile.shtml?id=jmh64
2.日媒:韩国或无法追踪朝鲜非定点导弹发射地区.环球网.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Ff9F
3.韩日:朝鲜疑似发射弹道导弹.参考消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84675276194384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