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嫁饮酒习俗
尽管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婚姻,有人甚至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乐于竖起这块人生的里程碑,乐于品尝这杯人生的浓酒。而在冠于人生四喜之首的婚嫁活动中,酒是须臾难离的良朋益方说是“无酒难解姻缘”并非夸张之语。早在春秋时代《诗经》中就有了男女相爱而饮酒的记述,《礼记·义》,《诗经》中也记有:“共牢而食,合卺而”。

意即新郎新娘拜堂成亲后要共食祭祀后的同一肉食,然各执一个瓠分成的一爿瓢盛酒漱口,表达的意思是两人要永结同心,相亲相爱。《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结婚时男女用酒漱口要进行三次。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整个嫁娶过程离了酒几乎寸步难行,诚如当代一位青年文化学研究者所说:“中国的婚礼庆典虽没有西方酒神的某些意蕴,但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依照传统观念,任何一对新人有理由拒绝参加没有'酒’的婚礼庆典。当然,他们并不是为酒而'酒’,而是为了得到一种酒文化上的认可。酒和婚礼庆典的关系,若要有一个修饰性词语的话。这就是'孪生伴侣’了。”

1.汉 族
过去汉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时要喝订婚酒。《西厢记》中老夫人的赖婚就是精心安排在酒席上进行的,而痴情的张君瑞还以为此宴是订婚宴呢。结婚之日男方要大摆宴席招待亲戚朋友,豪门富室甚至要招待许多天,俗称“喝喜酒”。喜宴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来宾敬酒,双方还要喝交杯酒。三天或七天后回门(结婚后新娘在新郎伴同下首次回娘家),女方也要设宴待客。《儒林外史》中鲁前林招遽公孙为婿,成亲时摆了六桌喜筵,不承想酒席#连闹笑话,弄得他十分懊恼。至于《金瓶梅》、《红楼梦》、《三言》、《二拍》等世俗言情小说中,有关婚宴的描写更是不胜枚举。

2.蒙古族
蒙古族的婚礼过程同汉族大体相似,也分为定亲婚礼、回门三个阶段。定亲分大定、小定。小定需媒人将一条哈达和一瓶酒献给女方父母,说明求婚的来意。女方若同意就欣然收下哈达,若不同意喝完媒人带来的酒后就将空瓶重新装满让他带回。大定比较隆重,需男方择日去送定亲礼,包括整皮囊的酒和整只的羊等等女方则需要设宴款待。盛心肆意铁腿成亲那天,先是男方的亲友向男家送礼,男家盛宴款待。

黄昏时分,新郎背负弓箭,腰挂短刀,骑高头骏马,英姿勃勃地与伴郎等人一起去女家迎亲。到新娘家后,新郎要向在座的客人们一差敬酒,并和大家一起对酒欢歌。席间,女方祝词家一面劝酒一面唱歌发问。男方祝词家则要有问必答,如果对答不上,就会遭到众人的耻笑,还要被罚酒。次日早晨,新郎伴着新娘策马回家,快到家门时,男方家中要派十几位精干的小伙子出来迎亲,把酒、奶茶、羊背子等摆在地上,由祝颂人致“迎新词”,词中就有这样的话:“乳汁的精华是奶酒,我们把奶酒敬上。”拜过天地后,新郎手执酒壶,新娘手捧酒杯,逐一给客人们敬酒。客人不管酒量大小,都要接过酒杯一口喝干,并祝愿他们白头偕老。蒙古族的整个婚礼过程都要唱《婚礼歌》,其中不少段落与酒有关。

3.藏族
藏族男青年求婚的方法类似于蒙古族,需要通过人向女方家长献哈达和酒,若蒙允准,便将礼物收下成亲那天,新郎盛妆打扮,约知已好友数人作为陪郎道前往女方家迎亲。


来女方盛宴招待,并请亲属作陪。新娘到达夫家前:男方必须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设迎路席,对送新娘的人大碗敬酒,并由歌手唱热情洋溢的迎亲曲。婚礼结束后喜筵正式开始,亲朋好友们一边欢快地喝酒,一边悠扬地唱祝酒歌。藏族的婚礼祝酒歌内容十分丰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西藏地区比较流行的黄首这样唱道:
请松开腰带款款地吃,
请抱起酒坛畅怀地喝,
愿草原上每日都有新婚夫妇,
愿吠哇坚(意为天山之族)天天举办盛筵祖斡
喜事,
祝福啊,我再一次祝福!

居住在青海地区的藏族中比较流行的一首这样唱
道:
森林里最可爱的是梅花鹿,森林里最清香的是列克图(一种香草),梅花鹿能活一千年,人
列克图的清香溢山谷。
远道而来的亲戚请举起杯来,你们象莽莽苍苍的林海,
滋生着列克图,哺育着梅花鹿,
新郎新娘正像它俩长寿而幸福。
苗族青年多通过山歌传达感情,私订婚期后再悄悄地告诉父母。成婚那天,主婚人先向引亲娘献一碗甜酒,然后再向新郎新娘献酒,让他们交替饮下(类似于汉族的交杯酒)以示“同心合意"。最热闹的是晚上的对歌闹夜,新郎新娘捧着酒坛轮番给客人敬酒,客人不
管酒量大小都必须满饮一碗。黔东苗家的婚礼则别有一番情趣。新郎新娘成婚后需先在新郎家过十三天的嫁期,在嫁期中不能同房。期满后新娘回门,才算是正式办了喜事。届时,寨上德高望重且能歌善舞的老人和新郎的三五好友、挑着酒、肉等礼物陪同新娘回娘家,新郎则要留在家中招待客人。新娘家的门口吊着一对牛角酒盅,里面斟满了酒,室内摆着丰盛的酒宴。送新娘的客人要进屋必须先饮一牛角忠酒,然后宾主依次人席,酒宴开始,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唱歌,喝一杯脸上点一个做记号的斑点,如果谁脸上斑点少了,就要罚酒补齐。这一天女方不能留客,客人们喝醉了也必须回去。送客时,女方的陪客、壶,一边端酒盅,两三人围着一位客人,边走边歌“手想酒,直到寨边。谷山董香景曲图支门
来林驻举鼾班录阳来而近主
5.高山族
恭幕鹭1
与汉民族婚俗一般是男娶女不同(人赘的男子是人瞧不起的),高山族盛行女娶男。阿美人(高山族的一支)结婚那天,新娘在长辈和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家迎娶新郎,新郎的父母和亲友则要陪同新郎到新娘家当日,两家父母一起饮酒为贺。里拉结婚三天,女方设宴邀请亲戚朋友饮酒歌舞,来者多是年轻人。他们往往趁机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谈得比较投机的会互相劝酒,饮酒时还会互相对歌:
小伙:你们姑娘贤慧且俊美;
姑娘:你们男子英雄且捷走。
小伙:你们姑娘在家能养鸟和猪,又能酿
美酒。
姑娘:你们男子上山能捕鹿,又能耕田播百谷。
这场婚宴菜不必很丰盛,但酒定要备足。等大家甘日蛋星喝到酒酣兴浓时,锣声一响,便开始翩翩起舞。宴会和舞会往往进行到很晚很晚才结束。

6.侗 族
昨牛明刘清路餐司
侗族青年男女的婚礼丰富多彩,各式各样,但有两(#同的特征:多酒,多歌。从订婚到成亲,处处洋溢发歌的欢快,也处处飘荡着酒的芬芳。婚宴上,新人唱着歌敬酒:
鸾凤堂上搭歌台,我来席前把歌开。
酒不劝客客不饮,花不逢春不乱开。
这杯酒来清又清,上下坐的是客人。席上吃酒老规矩,端杯先敬上边人。
上边人多是长辈,舅婆自然首当其冲:
鸾凤和鸟成了对,酒敬舅婆你莫推。天德天上只有雷公大,席上舅婆数第一。城藏依我侗家老规矩,按理也应你先吃。馆舅婆明知推脱不掉,还是要客气一番:就败截这杯酒来清又清,席上吃酒一般平,一武士至阳宝浆1莫分老来莫分少,莫把舅婆当上宾。警身虽然舅婆是源本,我是太阳往西沉。敬过舅婆,新郎还要对新娘一家表示感谢,并对来宾客气客气:
这杯酒来清又清,这门亲戚太称心,
那日我家把媒请,手拿细茶上府门。
问得娘来娘答应,问得爷来爷开恩,断当慧说无酒无菜无礼义,望靠海涵两三分送亲人赶忙答谢,少不了又是一番客气:
这杯酒来清又清,我家姑娘在寒门
儿郎得见起心意,媒人才到我家门,
因为亲戚的爱意,才得结上这门亲花了几多钱和米,费了几多金和银
亲家去把良辰报,急得我家汗淋淋
因为家贫钱米紧,陪嫁简单害羞人。
烦请亲戚多遮盖,望靠结亲多顾亲。
此外,还有散坐唱、贺新郎唱、谢厨唱、辞别唱送客唱等等,也无一不与酒有关联。没有歌,侗族的礼就不会那么富有诗情画意;没有酒,侗族的婚礼就不会那么热热闹闹。正是歌与酒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侗族婚礼的民族特色。
统观这些各富民族特色的婚礼,我们发现酒在其中至少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其一,表达了对新郎新娘喜结良缘的祝贺。其二,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来宾的欢迎。其三,为婚礼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如果说酒在诗人那里表达的多是忧患的情思,那么在婚礼这里表达的则都是幸福的感受。

丧
与婚嫁的喜气洋洋、热热闹闹不同,丧葬是艾艾楚楚、凄凄凉凉的,所以前者叫红事,后者叫白事。但饶有意味的是,红与白虽南辕北辙却殊途同归,竟然在酒rt的疆域中奇妙地会师了。早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念,人们常常用酒祭奠死者的灵。(水浒传》中,宋江受招安后攻打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受挫,连折张顺、徐宁、郝思文三员大将,悲不自2,把酒烧奠,仰天望东而哭。《三国演义》中,孔明气死周瑜后,又亲赴东吴吊孝,设祭物于灵前,把盏奠酒,假戏真唱,做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文。《红楼梦》中,贾宝玉闻知晴雯抱屈而死,大为悲伤,悄悄地焚香祭酒,并写了一篇极为生动感人的《芙蓉女儿诔》。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死人(一般是长者)下葬时要祭酒坟前,而且下葬后要大摆宴席,招待吊唁者,有时规模比喜宴还要大。清人顾夔章的《宴白客》对此有生动具体的描绘:
宴白客,酿曲蘖,濡肉干肉几上列,
读礼无人问齿决。戚引戚来宾延宾,
主人不识是何人。促席卷波复叫号,朗孝常拇战喧四邻。酒热脱去头上布,戴歌载笑爵无数,呼庐喝雉声嘈杂,稍不如意径嗔怒。帷中不暇泣,枢前酒未沥。惟此延客欢,
不敢稍吝惜。白马素车赙漫来,
荷里薤露唱何哀。只因难供白客宴,
多少停柩不得埋。
前者哪里还有半点为死者哀痛的影子,纯粹变成了赤裸裸的食客酒鬼,弄得主家无力招架,人亡家破,连死人也“死不起”了。不仅如此,除年初一、清明节日要上坟烧纸、洒酒祭奠外,一七、二七、三七、七、五七、百天、周年、二年、三年还要--设宴客。三周年的宴席叫半红半白,其热闹的程度不亚于喜宴。等装四川西北草地的藏族,母亲逝世后要立即通知奥舅。舅舅于傍晚来到,丧家须在寨外敲锣迎接,高桌摆酒、茶、鸡蛋等恭候。舅舅对丧事表示满意了,丧家木开始奠酒、烧纸、放鞭炮、“请神”,然后大家边吃酒边对唱。丧家歌者用唱词向舅舅表示丧事简单,十分抱歉,舅舅则用唱词答以办得热闹,死者可以瞑目一类的话。

不仅生者趁死人之机喝“白”酒,有些地方还盛行以酒陪葬,目的是让死者到了阴曹地府也别没了酒喝。般的人家陪上一坛两坛,富贵人家则要陪很多,如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就发现了三十三个大陶酒缸,发掘时缸内还有酒千后的痕迹,有的缸上还写有红字“黍上尊酒十五石”“稻酒十一石”等等。据计算,这些酒缸共可装酒一万多斤够他们夫妇喝一段日子的。

封建统治者祭祖先宗庙时也离不开酒。西汉帝王每年立秋时举行耐祭。乃是一种特制酒,正月元旦始作八月而成,各路诸侯必供奉黄金助祭。武帝元鼎五年曾以列侯献耐金不足斤两、质色差为由,一次夺掉 106的爵位。唐高祖李渊为抬高自己的身份,追尊道家学的开山鼻祖老子为祖先,封为“太上玄元皇帝”,下公在老子的故乡鹿邑(今河南鹿邑)建紫极宫。玄宗即位后,改紫极宫为太清宫,几次亲到鹿邑谒祭,每次都用鹿邑枣子集生产的酒设奠致祭,人们把他用过的酒叫¥需要深思的是,丧葬与酒何以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做“皇封祭酒”。

首先缘于酒的解忧消愁的功能。“何以解忧?唯有呢?杜康。”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酒当作调节情绪心理、抚慰精神创伤、释解郁结情怀、减弱种种忧愁的灵丹妙药(详见上编第二章)。亲人谢世,杯酒洒于坟前,既用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也用来安慰生者的痛苦。

其次缘于“以死为生”的乐感文化。整体说来,中国文化带有相当浓厚的入世乐感色彩,重现实轻玄想,重今生轻来世。苏格拉底说哲学的定义是“死亡的准备”,不少西方哲人都把平生的智慧献给了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但中国哲学中却很少有人对死作形而上的思考,孔子就说过“未知草,焉知死”。但人终有一死,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渔夫樵民都难逃这“历史的宿命”。该怎么缓解对死的恐惧呢?与基督教文化的灵魂拯救和超越不同,中国文化设计的方案是与阳世互补的阴世,那里的“人”与阳世之人一样要吃要喝,要行要住,甚至也有与阳间官吏相似的“阴官”:墓皇墓主--相当于人世间的君主。
蒿里君--蒿里由高里讹变而来,是与泰山相道一座山。部分汉代人认为那里便是阴间世界,蒿里那里的长官。
地下二千石---相当于人民间的两千石,即郡守级的官吏。
冢丞县令--相当于人世间的县丞县令。
泰山令--泰山为古人规划的阴间世界;
县令。
丘丞墓伯--相当于人世间某一局部地区的首脑东冢侯---统治东边墓地的诸侯。
墓门亭长--相当于人世间镇守城门、宫门的亭
长。
主墓狱史--史为阳间负责记录的秘书一类的小吏。主墓狱史则是阴间管理墓地的主要官吏的秘书
这样的阴世不过是阳世的继续和翻版罢了,这样的死不过是生的继续罢了,两者只有形式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异。只要翻一翻积案盈尺的神魔小说,听一听众所乐闻的鬼怪故事,这一切便可洞然。因此,人们一方面相信死者象生者一样需要花钱喝酒,所以要为死者烧纸奠酒;一方面认为死者只是换了一个生命的场所,那个场所甚至比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好一彩地礼赞过那个世界,并不应该为他们悲痛,人死了喝点酒、摆几桌宴席无关紧要,所以阮籍给母亲下葬时一庄子就曾浓墨重照吃肉照喝酒,民间有些地方则干脆认为寿终正寝的老老礼同婚礼都是喜事,并称“红白喜事”,越热闹令日乡间,不是常有唢呐队吹奏着“百鸟朝凤’》类的喜庆乐曲送殡的吗?

再次缘于传统的“面子文化”。许多人大摆宴席办成好。礼,并非为了满足死者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者的需菜;吊唁者越多,宴席越丰盛,丧礼越热闹,主人的面子越大,身份越高。在这里,哀思的真诚与否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哀思的形式如何。说得尖刻点,这实际上是死为活用,阴为阳用。争面子争到了死者头上,实用主义可算是实用到家了。死者若地下有知,还能咽F那坟前浇下的奠酒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