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控到共战
美陆军为人机一体化与无人系统自主化改革
确定路线图
美国陆军于2023年12月在 “沙丘”项目期间展示了的技术
美国陆军正加快构建“人机一体化编队”(HMIF)体系,预计将在2027年实现初步部署。这项计划意在将地面与空中机器人平台整合入陆军作战编制中,实现“让机器而非士兵率先接敌”的战术构想。该计划将实现一种新的步兵配置,包含地面和空中平台、有效载荷和助推器,以及士兵作战时使用的控制车辆。根据官员介绍,HMIF计划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目标是在2030财年前建成一个具备高自主性、统一控制与多任务执行能力的人机协同战斗力量。
1
统一接口,一控多机
首个阶段(2024至2027财年)重点是研发“通用控制器”,实现对地面和空中无人系统的统一操控。为适配不同兵种需求,步兵使用的控制器将类似于Nett Warrior手持设备,而装甲部队将在“多用途装甲车”(AMPV)后舱内操作机器人。当前,陆军的各类机器人平台多采用独立控制系统,该阶段的关键挑战是将控制软件整合到统一窗口,最终过渡到统一接口,实现“一控多机”。
不过,该技术尚处于开发早期,需解决系统兼容、操作流畅性及信息安全等诸多难题。快速能力与关键技术办公室(RCCTO)主任罗伯特·拉施中将指出,目前亟须开发冗余通信机制与抗干扰能力,以防止机器人在战场上“走失”或被敌方劫持。
通用控制器的开发周期相对较长。预计当美国陆军收到首批HMIF技术产品时,通用控制器仍处于开发阶段,并将在此后的阶段与该计划的其他部分一起缓慢发展。随着新增量产品的推出,美陆军计划扩展士兵在地面和空中使用机器人的方式。
2
三个阶段渐进式发展
在第一阶段,美国陆军侧重于士兵在更有限的能力下使用无人机,例如侦察任务或隐藏部队位置。由于目前自主性有限,需要更多士兵在更近的距离内远程操作。
在第二阶段(2027至2029财年),美国陆军计划为地面机器人增加更高级别的自主导航与任务执行能力,减少对人工遥控的依赖,并扩大与敌方保持安全距离的作战范围。具备更强自主能力的无人系统将不仅执行侦察任务,还将参与攻击、压制等正面交战任务。
进入第三阶段(2028至2030财年),HMIF体系将拓展至纵深突击、持续补给与战术机动等复杂任务领域。届时,美国陆军希望形成一种能在不依赖大量外部承包商支持的前提下,具备高度系统弹性与自维持能力的作战单元。拉施表示,这一阶段的机器人必须具备坚固的结构与可靠的通信网络,“不需要一大堆人伺候它”。
3
多个项目共同推进无人化转型
为推进HMIF计划,美国陆军也在各类试验演训场景中积极测试新型无人系统。在2023年底举行的“沙丘计划”(Sandhills Project)及2025年“会聚工程-顶石5”(Project Convergence Capstone 5)演习中,陆军测试了包括“自主多域发射车”(AML)、雷神公司团队研制的“深打击”(DeepStrike)系统,以及通用动力公司研发的能搭载多种载荷的“小型多用途设备运输机”(SMET)和“中型多用途设备运输机”(MMET)等多款原型装备。美国陆军还计划在2025年内启动MMET项目竞标。未来,若“机器人战斗车辆”(RCV)项目继续推进,也有望纳入HMIF编队体系,进一步丰富美陆军的人机协同平台库。
4
智武研判
HMIF项目的“长矛效应”相对显著,除了引入更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一优势外,美国陆军更是在构建一种新的战斗模式:以统一控制、系统自治与战场适应为核心,实现人与机器协同作战、共同突击、共同生存的新形态。这一转型有望在未来战场中显著提升部队生存率、打击力和信息掌控力,标志着陆军作战理念向智能化、模块化迈出关键一步。然而,先进武器与新战术模式的组合拳能否形成“能力突刺”,还取决于美陆军是否能摆脱固有体制的掣肘。长期以来,美陆军在研发和采购上趋于保守,重大项目普遍存在研发周期长、测试与交付规模有限的问题,更致使装备更新滞后、新技术集成缓慢。美国陆军将HMIF项目分为6年3个阶段,可能导致在2030年交付时,其技术水平已难以满足最新战术需求。可以说,相较于技术本身,过于谨慎的制度和态度才是限制该项目发展的真正“盾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