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果树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柑橘种植面积大且广泛受欢迎,但同时也叠加着更多的病害威胁,其中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就是柑橘衰退病。
“苗黄枝梢短”、“叶子干枯脱落”等情况在我国的脐橙、夏橙等甜橙类以及一些柚类中相当常见,对柑橘种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这实际上就是柑橘衰退病的一种症状表现,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果园减产或歇产。
柑橘衰退病症状。柑橘衰退病的具体致病原因是一种线状病毒,而患有该病毒后,普遍在数周到数年内会出现以下不同症状,具体症状表现类型因柑橘种类不同会发生一定差异。
第一,衰退型。
也称为逐渐衰退型,是因植物对症状的表现较隐蔽且出现时间较晚,所以对最早出现的一些症状症状表现不易察觉,而这些症状表现通常是中心芽死亡,部分花芽及果实掉落等。
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新梢中后期生长阶段,而且大多数会直接出现在单株传染的过程中,没有被传染植株可几率不会受到侵害。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果组培繁殖或嫁接时将带有病害的浆果感染于刀伤中,这样也有可能导致大部分植株或者全部植株死苗现象发生。
第二,茎陷点型。
茎陷点型的柑橘衰退病主要通过组织培养法进行繁殖,所以并不会出现枝梢发黄苗腐烂等明显症状,而是以茎部形成凹陷病斑并伴随萎缩为主要特点,这些凹陷病斑通常会形成该植物特有的品种。

第三,苗黄型。
此类型一般是在幼年期间就会患上该病症,临床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发黄和萎缩、畸形或丛生等。
由于不同种类之间对该病的感病性差异显著,所以不同品种同时嫁接在一起时,症状表现出的明显差异将使我们很容易就能及时发现感染病害。

以高感病的甜橙嫁接在砧木酸橙下时,会出现黄苗现象,而如果换成低感病的佛手作为砧木就不会产生这种现象。
而且有研究表明,酸橙作砧木所嫁接的甜橙表现坏死症状,也将更加明显且突显。
柑橘衰退病发生原因。至今已经发现致使柑橘衰退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带毒苗木传染和蚜虫传播。
由于许多中国优良柑橘品种常常与感玻璃轮纹病毒价值较低的海外品种杂交,从而产生了许多优良的品种,在这些新品种中,有三组被称为“三个最重要组别”,它们分别是OM、TM以及 TO 组别,并且它们还存在子型差异。
OM组主要对应深圳晚甜橙、甜桔子和日本温州蜜柑;
TM组主要对应温州蜜柑和西郡蜜柑;
TO组主要对应南丰蜜桔。
除了这三组之外,还有一组叫做子型草莓柑橘组织培养组合,是 TM 和 TO 的混合品系,对应菊花蜜橙这一品种。
面对当前我国亟需攻克的技术难关,研究证明不同品系中的弱毒品系优于其他强毒品系。

例如含有 OM-WI、 TM-9 和 TO-WI 等弱毒品系的接穗可以嫁接在树势健壮和生长良好的龙眼上来繁殖优良无毒苗木。
从已知各种抗性育种材料来看,一些抗性材料如 C-35 酸橙和某些柚类对 OM 和 TM 显示出高抗性,同时一些无毒材料如六幅脊桔等也表现出较高的抗性。

然而,还有其他抗性材料如 Navelina 汪红、萨尔菲松甜桔等则仅显示出对 TO 高度耐受。
三种主要抗物质均未表现出对 TM 的抗性,所以选择这些低感或高感砧木来嫁接不同抗品系的接穗可以得到好的效果。
不同品种之间感病性的巨大差异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选用一种感病性相对较低的砧木进行繁殖问题。

因为在酸橙与甜橙这两个品类中,大多数甜橙都高度感病于使用酸橙作为砧木种植出的许多优质甜橙。
但在许多南方地区农民日益采用柚类或人猿酸橬作为砧木嫁接时,其结果显示出了水果产量降低与日灼显著增加等副作用,这也迫使人们逐渐恢复了使用酸橙作砧木这一习惯。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人们无需担心 TO 组别会引入危害仅存在于 citrumelo 和 trifoliate orange 的抗性基因,因为它们并未传递到当前大量优质甜橙中来。
另外,由于一些昆虫是该病的潜在传播者,因此需要对这些虫子进行重视并加强管理。
众所周知,粘虫、花蝇属以及蚜虫等虫子都具有传播 GBV 病害的能力,而小黑蜘蛛则是新的潜在传播者,目前尚需要进一步确认。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对这些虫子进行严厉捕捉,以减少其传播病害的能力。
柑橘衰退病防治措施。1.加强植物检疫工作:禁止未经检疫状态的不明植物产品和客土以及被污染生物体附着或污垢等土壤,从而降低外源传入带毒虫体及植物病毒风险。
2.挖去带毒苗木或嫁接梅毒试株:对外源检疫进行严格认真执行,每年都要进行抽样检疫,对发现带毒株进行立即销毁处理,以防止植物病毒蔓延感染。
4.防治传毒昆虫:首先要消灭宿主植物及其上的害虫,同时要尽量避免引入新的宿主植物,必须控制已引入宿主植物上的害虫,积极宣传防治危害作物和生态环境安全深远品质高效持久药剂,以真正起到彻底根治作用。

积极推行天然吸食植物休闲园及吸食障碍植物生态环境建设,要采取多样性植物隔离带及隔离区拌用杀虫剂和杀螨剂,要定期切割和清理隔离带与隔离区富集的害虫及其叶块茎及果实。
要发展重叠时间分散移栽栽培模式,避免栽培季节交替期避免栽植行列稀疏地带等,以减低虫口密度,同时采用生态控制,提高防治效果,并建立生态防治系统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