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变迁史
由此可知,起码在元朝时期,浑善达克还有着多样、优良的生态系统,远不似后来黄沙漫天、流沙滚滚。放眼望去,草木稀疏,孤零零地僵立在茫茫沙地。后来因为人为的破坏性开发,浑善达克的生态遭到了惨重破坏,一旦破坏,恢复起来就千难万难。
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东部以固定沙丘为主,西部则以半固定沙丘为主,并有流动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呈斑状分布。在2010年代之前,每到春季沙尘肆虐,大半个华北地区受其波及,京津一带尤为严重,毕竟浑善达克到北京的直线距离仅180公里,被称为京津地区的“大沙盆”。
沙地治理生态好转
沙地内水资源相对丰富,大小湖泊140余个,河流21条,两大外流水系分别为滦河水系和辽河水系。沙地地带性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其次是棕钙土,非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风沙土、草甸土、盐土。为了整治沙地,从2000年后,国家在浑善达克启动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围封禁牧、轮牧休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
历经20多年的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达24%,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43%,已累计完成林草生态治理2800万亩,面积相当于深圳的9倍。在沙地南缘形成了长420公里、宽1至10公里的生态防护体系,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扩展蔓延。
这几年在沙地治理过程中,当地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双效益。开启了光伏治沙之路,密密麻麻的光伏板汇成一片片“蓝海”在沙漠戈壁中延展。光伏板下,栽种的植物将沙土牢牢固定,鸡鸭鹅在光伏白板下觅食,羊群在下面吃草。光伏组件还能为植被遮阴,使地表水分蒸发量降低两成以上。此外,沙地上的光伏阵列还可以起到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