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洪水猛兽,只因点评秦始皇、孔子等古人,被诬入狱身死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5-03-01 14:46:38

我国古代,在思想方面如果敢追求个性、质疑传统,那基本没得混了,世俗、礼法、权威......,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你。

到了明朝,文化已经如春雨般洒向民间,街头巷尾到处能听到演义、小曲,但思想界仍然正襟危坐,如临大敌。

还好,有王阳明的心学如“暗室一炬”,在一点点启蒙着人们的心灵。

到了1527年,他的徒孙李贽,明朝思想界的第一洪水猛兽诞生了。

李贽不仅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而且行事也经常剑走偏锋。

他设坛讲学时,上至士大夫,下至农民樵夫,甚至女子,都争先恐后地来捧场,可谓万人空巷,俨然学术界的当红炸子鸡。

这位连孔子都敢怼、明确宣布自己就是离经叛道的李贽,甚至惊动了已经13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一、张问达告状

1602年,刑科给事中张问达上书告李贽的状。

此时李贽75岁,早已辞官近30年了,却被万历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给下狱了。

那张问达都告李贽啥了?

1、点评古人,否定传统给出的定论;

2、触碰男女大防,不守礼法;

3、不尊重孔子和佛教。

最后,张问达还特别强调,李贽的书太流行了,而且现在人已经到了郊区,皇上再不出手制止,这头洪水猛兽可就要进京啦!

关于李贽的行为如何另类,对权威如何不敬,不做赘述,只讨论一下他点评古人一事。

二、点评古人

张问达在奏书中说:

(李贽)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

这里提到了李贽对7个古人的评价。

李贽的史学观总起来说,就是“昨日是而今日非也”:

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应该站在其所处的环境,而不是拿今天的眼光来界定。反过来,古人说的话,立的标准,也不应该成为今人的桎梏。

这7个人的评价,其中:

1、说孔子认定的对与错,并不适合现在。这个观点无争议。

2、说卓文君私奔是敢于追求爱情,这也基本成为共识。

3、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这对君臣是了不起的,也没毛病。

4、说吕不韦阴谋篡权,但却是个聪明和擅长谋划的人才,这个略有争议,但也不大。

但是,李贽对李园、冯道的五星好评,我个人就有些吃不准了。

三、李园为智谋

李园是战国末期楚国大臣,通过将妹妹李环献给执政的春申君而得势。

因为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将已经怀孕的李环又献给了楚王,生下了后来的楚幽王。

楚考烈王去世后,李园伏杀春申君,楚幽王继位,李园掌政。

楚幽王的这个出生身份,后来成为楚国大乱、王室兄弟相残的导火索。

李园杀了楚国最后的栋梁春申君,而且还是曾经的主子,自己掌政期间也毫无建树,最终导致楚国王室内乱。

李贽肯定这样的李园是智谋之士,无论是放在战国还是明朝,乃至今天,我都不认可。

我还是认同司马迁的观点,李园是导致楚国最后崩溃的祸根。

四、冯道为吏隐

冯道是五代十国的名臣,号称十朝元老,不管中原政权如何更替,皇帝是谁,他始终能得到重用,甚至还效力过辽太宗耶律德光。

因此,宋朝的一众大佬欧阳修、司马光、苏辙都批评冯道不够忠义,眼里没有皇帝,冯道因此也基本被定了性。

李贽却不以为然,他说:

“孟子就说过,社稷是第一最重要的,君主放在其次。啥是社稷?就是安民养民。”

所以,冯道虽然不停地更换主子,但他50年来爱民护民,是个大大的好吏隐(不追求功名利禄的官员):

“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我举双手赞同李贽。

李贽因为语出惊人,举止癫狂,所以正史中都不给他立传,《明史》中仅在别人的传记里,给他捎了74个字(附后)。

张问达告状,本来只是想把李贽遣送回家,并烧掉他的书。

万历却很害怕,直接把李贽打入了大牢。

李贽岂肯受此大辱?

借着理发的机会,抢过剃刀割了喉,整整流了两天血才咽气。

一代宗师,含冤而终。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贽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发,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黄安,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后北游通州,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