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志愿军首长路过辽宁一县城,发现粮仓警卫是牺牲5年战友

豁达看历史 2024-11-23 07:08:36

世人都说英雄默默无闻,但谁能想到,在辽宁一个偏僻的县城粮仓里,竟藏着一位被追认为烈士的抗美援朝英雄?1958年的深秋,几位志愿军首长来到辽宁东沟县调研,得知当地粮仓有位退伍老兵担任警卫,便想着去看望一下。可当他们见到这位警卫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位瘦小精干的警卫,分明就是5年前在上甘岭战役中被追认为烈士的爆破英雄许长友!这位曾经在朝鲜战场上炸毁数十个敌军地堡、多次负伤仍坚持战斗的英雄战士,为何会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小县城当起了粮仓警卫?

一、少年从军,战火中成长的英雄

许长友的家乡在辽宁铁岭一个偏远的山村,1929年出生的他,从小就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的辽宁,军阀混战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和村里的孩子们在山沟里躲避战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许家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许长友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但在日本人的统治下,连种地都要受尽盘剥。一次,他因为交不起过重的农业税,被日本宪兵队抓去毒打了一顿。从那以后,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没过几年就撒手人寰了。

1945年,十六岁的许长友听说八路军在山里打游击,便偷偷跑去找他们。可惜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反倒被日本人的巡逻队发现,差点被抓去当劳工。所幸他爬树的本领了得,这才死里逃生。

等到1948年东北解放战争打响时,许长友已经是个结实的小伙子。他主动找到当地的解放军部队报名参军,被编入了第四野战军。这支部队正准备参加辽沈战役,许长友成了一名普通的步兵战士。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瘦小的年轻人,居然有着过人的胆识。在攻打锦州的战斗中,他所在的连队遭遇敌军顽强抵抗。一个国民党的机枪火力点,压制得我军抬不起头。许长友主动请缨,带着几颗手榴弹,利用地形掩护,从侧翼悄悄摸到了敌军工事后方。

当时天色已晚,敌军正在换防。许长友抓住战机,猛地扔出两颗手榴弹。"轰"的一声,机枪火力点被炸得粉碎。我军趁机一举突破了敌军防线,为锦州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一功。

这次战斗让连长对许长友刮目相看。不久后,许长友被调到了爆破组,成为一名爆破手。在此后的辽沈战役中,他参与炸毁了多处敌军碉堡和桥梁,为部队前进扫除了障碍。

1949年春,许长友随部队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在一次强渡长江的战斗中,他率先跳上敌军的巡逻艇,和敌人展开肉搏战。虽然被刺刀划伤了手臂,但他硬是夺下了这艘巡逻艇,为部队渡江开辟了通道。

这些战功为许长友赢得了连续三次的嘉奖,但他从不居功。每当战友们称赞他时,他总是憨厚地笑笑说:"咱就是个普通战士,为人民打仗,应该的。"

二、赴朝参战,上甘岭战役中失联

1950年10月,许长友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参加抗美援朝的命令。作为爆破组的骨干,许长友被选入了先遣部队。临行前,他将自己的全部津贴和布票都寄给了家乡的母亲,只带着一个简单的背包,跟随部队向鸭绿江进发。

入朝后不久,许长友就遇到了他参军以来最为惨烈的战斗。在长津湖战役中,气温降到了零下40度。美军的火力凶猛,但志愿军将士毫不退缩。许长友带领爆破组,在夜间摸进美军阵地,炸毁了多处工事和弹药库。一次行动中,他的左腿被弹片击中,但他用皮带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直到完成任务才去包扎伤口。

1951年春,许长友调入志愿军第15军某部。这支部队担负着上甘岭阵地的防御任务。当时的上甘岭,是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对峙的关键阵地。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持续数月的激战,这也成为了许长友军旅生涯中最关键的一战。

1952年10月14日,美军对上甘岭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敌军出动了数百门大炮,倾泻了数十万发炮弹。山头被炸得千疮百孔,许多阵地被夷为平地。在这种情况下,许长友主动请缨,带领爆破组负责清除敌军的坦克威胁。

10月19日晚,美军调集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向597.9高地发起进攻。许长友带领三名战友,携带炸药包,从侧翼悄悄接近敌军坦克群。他们利用夜色掩护,成功炸毁了两辆坦克,迫使敌军撤退。但在返回途中,遭遇敌军的猛烈炮火覆盖。

战斗中,许长友发现一个被炸塌的散兵坑里有两名重伤的战友。他冒着密集的弹雨,将两名伤员背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弹片击中了右肩。就在这时,一发炮弹在他附近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掀飞出去,重重地摔在岩石上。

当时的战况异常激烈,浓烟遮天蔽日,许长友失去了知觉,被战友们误以为已经牺牲。由于敌军的炮火封锁,部队无法找到他的遗体。在战后的统计中,他被列入了烈士名单。

实际上,许长友被炸晕后,被冲击波推入了一个深沟。等他醒来时,已是第二天傍晚。他发现自己浑身是伤,右肩和后背都受了重伤,但还能勉强行动。当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只能凭着太阳的方向,往我军阵地的大致方向艰难爬行。

整整三天三夜,许长友在敌我阵地之间的无人区里躲藏前行。他忍着剧痛,靠着野果和溪水维持生命,终于在第四天清晨爬到了一处志愿军的观察哨。然而,当时他已经虚弱到说不出话来,昏迷不醒。后方医院的医生说,如果再晚几个小时,他可能就真的回不来了。

在医院里,许长友整整昏迷了一周才苏醒。等他能够说话时,战友们才知道他还活着。但由于通信条件有限,加上当时正处于战争最激烈的时期,这个消息并没有及时传回后方,以至于他仍然被保留在烈士名单上。

三、退伍归乡,默默当起粮仓警卫

1953年初,伤愈后的许长友被送到后方医院继续养伤。由于右肩和后背的伤势过重,加上多处骨折未能完全康复,军医认为他已经不适合继续在前线服役。同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许长友正式办理了退伍手续。

退伍时,许长友婉拒了组织安排他去省城工作的建议。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就想回乡跟乡亲们在一起。"就这样,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搭着顺路的军用卡车,回到了辽宁东沟县。

回到家乡后,许长友发现自己的"烈士"身份给家里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母亲已经领取了他的烈士抚恤金,乡亲们也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他主动找到县民政部门说明情况,并坚持将抚恤金退还。

当时的东沟县正在筹建新的粮食储备仓库,需要一批可靠的警卫人员。县里得知许长友的情况后,考虑到他的军人背景和工作能力,便邀请他担任粮仓警卫队的队长。许长友欣然接受了这个普通的工作。

粮仓警卫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天不亮,许长友就要带队巡查仓库周边的安全情况。白天要检查粮仓的门窗、锁具,确保储粮安全。夜间还要轮流值班,风雨无阻。特别是在收粮季节,一车车的粮食运进仓库,他们要24小时值守,确保粮食安全入库。

1954年的一个雨夜,许长友在巡逻时发现一处粮仓的墙角有渗水现象。他立即组织人手转移粮食,彻夜抢修墙体。那时他的老伤经常在阴雨天发作,但他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指挥。最终,他们保住了几万斤粮食免遭水淹。

1956年春天,东沟县遭遇严重旱灾,农民们断粮。许长友主动请缨,带队押运救灾粮食到最偏远的山村。山路崎岖,汽车根本开不进去,他就组织人力,用架子车、担子将粮食一袋袋运进村。为了赶在农忙之前把粮食送到,他和战友们连续工作了一周,确保了十几个山村的口粮供应。

工作之余,许长友还经常教导年轻的警卫员军事技能和纪律作风。他说:"看守粮仓就是守护人民的铁饭碗,责任一点不比打仗小。"在他的带领下,东沟县的粮仓警卫队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县里的领导几次想要提拔许长友,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战士,看好粮仓就行。就这样,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默默地在粮仓站了整整五年的岗。从1953年到1958年,他几乎没有离开过粮仓半步,也很少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军旅经历。每到阴雨天,他就独自一人坐在警卫室里,轻轻揉搓着右肩的老伤,那是上甘岭战役留给他的永久纪念。

四、响应号召,投身农业建设

1958年春,响应国家"大跃进"的号召,许长友主动请缨,告别了守护了五年的粮仓,带领一支青年队伍前往东沟县最偏远的山区——狮子沟,开展农业建设工作。

狮子沟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当地农民世代以种植红薯、玉米为生,产量低下。许长友到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人力修建简易公路。他带领青年突击队,用最简陋的工具,硬是在峭壁上凿出了一条三米宽的土路,将狮子沟与外界连接起来。

1959年,许长友开始在狮子沟推广梯田建设。他根据当地山势特点,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梯田修筑方案。在他的带领下,突击队员们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将陡峭的山坡改造成一层层平整的梯田。这些梯田不仅保水保肥,还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许长友带队在山涧修建了三道拦水坝。他们顶着烈日,搬运石块,和水泥。特别是在修建第二道水坝时,一场山洪突然袭来,许长友冒着生命危险,带领队员们抢救建筑材料,保住了大半年的工程成果。

1960年初,许长友注意到当地土壤酸性较强,不适合种植一般农作物。他多次请教农业专家,最终决定在狮子沟试种药材。他带领农民开垦了100亩荒山,种植了党参、黄芪等中药材。这个决定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途径。

在农业建设过程中,许长友格外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他在狮子沟建立了第一个农业技术学习站,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来授课。同时,他还组织当地青年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

1961年的一场特大暴雨,给狮子沟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山洪冲毁了大片农田,许多农户的房屋被淹。许长友立即组织抢险队,疏通排水沟渠,加固堤坝。在最危急的时刻,他跳入湍急的洪水中,用身体顶住即将垮塌的堤坝,为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1962年,狮子沟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梯田改造后的农田亩产提高了一倍多,药材种植也开始有了收益。许长友又带领村民们开展了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修建了十几处蓄水池,解决了旱季灌溉难的问题。

在1963年的省农业建设现场会上,狮子沟的经验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许长友被邀请作典型发言,介绍狮子沟的农业建设经验。但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具体工作,就把发言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志。

这一年冬天,许长友的右肩旧伤在一次劳动中复发,医生建议他暂时离开体力劳动。但他仍然坚持在工地上指导工作,直到1964年初完成了狮子沟最后一期梯田工程。这时的狮子沟,已经从一个封闭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示范区。

五、重获荣誉,安享晚年生活

1978年春天,随着历史的重大转折,许多冤假错案得到平反。许长友的事迹也重新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当年上甘岭战役的几位老战友辗转打听到他的下落,专程来到狮子沟探望。通过他们的奔走相告,许长友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勇事迹被重新确认。

1979年,省军区派专人到狮子沟,为许长友补发了参军时期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同时,上甘岭战役中被误列入烈士名单的问题也得到了更正。许长友婉拒了补发的烈士抚恤金,只要求将这笔钱用于狮子沟的农业发展。

1980年,许长友被省里评为"劳动模范"。这一年,他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上,他提出了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支持。县里随后投入专项资金,帮助狮子沟及周边山区修建了机耕道,配备了农业机械。

进入八十年代后,许长友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了大学。大儿子学习农业科学,小儿子学习水利工程,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家乡。1985年,两个儿子毕业后主动回到狮子沟工作,继承父亲的事业。

1986年,已届退休年龄的许长友将工作全部交给了年轻人。但闲不住的他经常到田间地头转转,给年轻人讲解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每逢农忙时节,他还会带着老伴给村里人送水送饭。

1990年,许长友参加了上甘岭战役老战士聚会。40年后的重逢,让这些昔日的战友激动不已。会上,许多人这才知道,当年被以为牺牲的许长友不仅活着,还在山区默默工作了几十年。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许长友应邀到县里的中学做报告。他带去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向学生们讲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也是他第一次公开详细讲述自己的参战经历。

2000年,已是古稀之年的许长友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一位韩国记者。这位记者是专程来采访上甘岭战役亲历者的。许长友向他详细讲述了战争年代的故事,但更多地谈论了和平年代狮子沟的变化。

2005年,狮子沟被评为"全国农业示范区"。这一年,许长友的孙子也考上了农业大学。在孙子离校前,许长友特意带他到村口的梯田前,讲述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史。

到了晚年,许长友的生活格外充实。他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一片小菜园,种着各种蔬菜水果。每天早晨,他都要在菜园里忙活一阵。右肩的老伤始终伴随着他,但他总说:"能看到家乡一天天变好,这点疼算什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