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北影节天坛奖的评委见面会上,秦海璐表示演员不需要迎合市场,好表演是没有设计的表演。你们认同吗?
要聊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演员拍戏的初心和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片酬,那就要迎合市场,因为市场是资本的聚集地,离得越近就更有机会拿到高片酬。
但如果把演戏这件事,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就没必要去迎合了。努力塑造有质感、有棱角的人物,完成艺术上的洗礼,对真正的演员来说,是更重要的事,也需要坚持。
而且行业规则会越来越规范,这意味着,迎合市场和塑造好角色并不冲突,因为市场是由广大的观众去支撑的,而观众随着审美的提升,也需要好角色来满足。
就像秦海璐说的,好作品由内而外表达理念,观众能看到你的真诚和想要表达的东西,自然就会在市场上有反应。
现在走出来的演员,基本都是经历了无数角色洗礼之后,才有今天的成功。那些没有迎合市场的角色,可能恰恰磨练了演员的演技,为之后冲击市场奠定了基础。
这一点,大器晚成的演员更有体会。刘奕君、张嘉译、靳东,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塑造的经典角色,却很难对他们之前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蛰伏感同身受。刘奕君演坏人,可以演到观众的心里,凭借精湛的演技,他有了自己的市场。
张嘉译作为“叔圈”的典型代表,他可以在各类大叔角色那里游刃有余,也可以和年龄小的角色谈恋爱,还是被倒追。“老牛吃嫩草”的戏码,可能是市场需要的,但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演绎,也很难被接受。
其实在早年间,张嘉译饰演了很多刚正不阿的警察形象,也许正是因为警察的人格魅力,才让今天的张嘉译对于角色的把握更娴熟。
迎合市场对于演员来说,应该是伪命题。坚持自己的表演风格,提升对于角色表现的可塑性,市场一定不会辜负用心坚持的演员,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