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的法理基础是啥?核心就是两条: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曹丕篡汉,是大汉的国贼,我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虽然这个宗亲身份也有争议,但政治上就是这么宣传的),有责任继承大统,讨伐国贼。
汉献帝已“死”或“被废”: 民间传闻(或者说蜀汉官方需要相信的传闻)汉献帝刘协已经被曹丕杀害了。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刘备才在群臣“劝进”下,“不得已”登基续上了汉祚。
现在好了,曹丕直接釜底抽薪,把活生生的、理论上还是“大汉正统”的刘协送来了。这就等于把刘备架在火上烤,怎么选都是错,里外不是人。
刘备该怎么办?我们来分析一下几种可能性和各自的后果:
选项一:迎接汉献帝,尊其为帝,自己退位或当丞相/大将军。
表面上的“政治正确”: 这最符合刘备一直以来“匡扶汉室”的口号,道义上无懈可击。你看,我不是贪图皇位,正主来了我就让位。
实际上的“政治自杀”: 合法性崩塌: 等于承认自己之前的称帝是“误信谣言”或者干脆就是“僭越”。那之前跟着你一起“劝进”的诸葛亮、法正(如果还在)、李严、文武百官们算什么?整个蜀汉政权的合法性瞬间瓦解。 权力真空与内乱: 刘备退位,权力交给谁?刘协一个毫无根基、被曹魏送来的前皇帝,能在派系林立的蜀汉站稳脚跟?益州本土派、荆州派、元老派怎么想?诸葛亮等重臣是忠于汉献帝还是忠于刘备?极大概率引发内乱和分裂。 外部压力: 曹魏和东吴看到蜀汉自乱阵脚,怕不是要笑出声,趁机发动攻击。 刘备个人: 就算刘协名义上是皇帝,刘备手握军政大权,那不就成了第二个曹操?这和他毕生反对的有什么区别?他自己的人设也崩了。
结论: 这条路看似道义完美,实则政治上愚蠢至极,刘备集团但凡有点脑子都不会选。
选项二:拒绝接收汉献帝,将其送回,或者干脆不让入境。
表面上的“现实利益”: 维护了刘备自身的皇位和蜀汉政权的稳定,避免了内部的合法性危机。
实际上的“道义破产”: 人设崩塌: 你刘备天天喊着“兴复汉室”,结果汉室正牌皇帝送上门了你不要?这不就是叶公好龙吗?你和曹贼还有什么区别?“仁德”的招牌彻底砸了。 授人以柄: 给了曹丕和孙权绝佳的宣传武器。“看啊,刘备就是伪君子,名为汉臣,实为汉贼!” 这对蜀汉的民心士气和外部声望是巨大打击。 内部分裂风险: 蜀汉内部可能还存在一些真心认同“汉室正统”的人,刘备此举会让他们离心离德。
结论: 这条路保住了权力,但失去了道义和人心,长期来看对蜀汉的凝聚力是致命打击。
选项三:接收汉献帝,但好吃好喝供着,软禁起来,给他个“山阳公”之类的虚衔(类似后来刘禅在魏国的待遇)。
表面上的“折中方案”: 既没有直接拒绝,显得“仁至义尽”,又没有让出权力,保住了政权稳定。
实际上的“定时炸弹”: 合法性模糊: 成都同时存在两个“汉帝”,一个是刘备这个“季汉”皇帝,一个是刘协这个“前汉”皇帝。这算怎么回事?法理上怎么解释?对内对外都很难自圆其说。 第二个权力中心: 无论刘协多么没有实权,他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象征。任何对刘备不满的势力,都有可能打着“尊奉献帝”的旗号搞事情。刘协活着一天,就是蜀汉内部一个永远无法拆除的隐患。 操作难度极大: 如何安置?如何控制舆论?如何防范内外勾结?这对蜀汉的政治智慧和维稳能力是巨大考验。而且,这不还是学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那一套吗?
结论: 这是最有可能被考虑的方案,因为它试图平衡现实和道义,但本质上只是把危机延后和隐藏起来,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依然是后患无穷。
选项四:秘密处理掉汉献帝。
表面上的“一了百了”: 彻底消除法理隐患,永绝后患。
实际上的“万劫不复”: 道德底线突破: 这直接违背了刘备集团自我标榜的“仁义”底线。一旦消息泄露(大概率会泄露),刘备将彻底身败名裂,成为比曹丕更不堪的弑君者。 内部信任危机: 执行这种任务需要极高的保密性和忠诚度,但也会在核心集团内部埋下恐惧和猜忌的种子。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被“处理”的对象? 历史评价: 刘备将从“悲情英雄”彻底沦为“阴险暴君”。
结论: 这是最阴暗、风险最大、也最不符合刘备人设的选项。诸葛亮这种讲究“王道”的谋士,大概率也不会同意这种做法。
综合来看,刘备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真正的“死局”。无论怎么选,刘备和蜀汉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果非要选一个“最不坏”的,可能还是选项三,即接收并软禁,给予虚名,然后动用一切政治资源和宣传机器来解释、稀释、最终消磨掉刘协的存在感。
具体操作可能包括:
大造舆论: 强调曹丕送还献帝是“阴谋”,是“二次羞辱汉室”,献帝已经不堪为帝(比如精神失常、被曹魏胁迫等),而刘备称帝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是为延续汉祚不得已而为之。
高规格供养,低限度曝光: 给刘协极高的生活待遇,但不给他任何接触外界和参与政治的机会。对外宣称对其“优待”,对内严密封锁消息。
内部统一思想: 诸葛亮等核心层必须拿出强大的政治手腕,统一内部思想,强调忠于“季汉”皇帝刘备才是真正的“兴复汉室”。弹压一切异议。
但这依然是饮鸩止渴。 只要刘协活着,这个巨大的政治包袱就永远存在。
所以,我们或许也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历史上曹丕没有这么做?
可能曹丕觉得刘协在自己手里作为“禅让”的工具人,其象征意义对自己更有利。
可能曹丕也预估到刘备集团不会轻易上当,送过去反而可能被刘备利用来反向宣传(比如控诉曹魏虐待献帝等)。
也可能当时交通、后勤等条件不允许进行这样一次高风险的“政治押送”。
总而言之, 这个问题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精准地打击了刘备集团“兴复汉室”旗号下隐藏的权力现实。它揭示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所谓的“正统”和“道义”,往往需要服务于最根本的生存和权力利益。如果曹丕真这么干了,那对刘备和诸葛亮来说,将是比街亭失守、白帝城托孤更为棘手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