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宣言,为何出现3个不同的版本?苏俄真愿意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墨影娱乐 2025-02-25 09:54:4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中东铁路,这条连接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的交通大动脉,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它的故事,既有帝国的觊觎,也有政权的更迭,甚至还掺杂着几分国际政治的算计。1919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豪气干云地宣布要“无偿归还”中东铁路;1920年,第二次宣言改口成“可以谈”;1923年,第三次宣言干脆闭口不提。

这三次宣言,像极了变脸的戏法,前后矛盾,耐人寻味。

到底是什么,让苏俄的态度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

故事要从19世纪末的东北说起。

那时候的东北,还是清朝的地盘,虽然名义上是自己的地界,但各国列强早已虎视眈眈。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拿到了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权利。

几年后,中东铁路修成,沙俄不仅掌控了铁路运营,还在东北发行自己的货币,甚至连车票都只收卢布,完全是一副“东北是我家”的架势。

等到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败,南满铁路落入日本之手,而中东铁路主干线仍然在俄国人手里。

1917年,沙俄崩溃,苏俄上台,列宁的政府一边忙着国内的革命,一边还得处理前朝留下的一堆烂摊子。

中东铁路就是其中之一。

列宁一开始很讲“革命情怀”,1919年7月,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明确表示: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听上去很大方,但问题是,当时中东铁路的实际控制权仍在沙俄残余势力和外国干涉军手里,苏俄根本没有能力兑现这个承诺。

换句话说,这就像一个人对你说:“我把邻居家的房子送你。”听着挺豪爽,实际上就是空头支票。

苏俄这么说,目的很简单——想借中国之手,帮他们收拾掉远东的敌人。

可惜,这个算盘没打响。

北洋政府并没有上当,因为他们很清楚,苏俄当时自身难保,根本没有兑现承诺的实力。

到了1920年,苏俄的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在内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彻底控制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既然形势变了,那态度自然也得调整。

于是,1920年9月,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出炉,这次不再提“无偿归还”,而是改成“可以谈判”。

从“全送”到“商量”,这一变化背后的逻辑再清楚不过——当初是想用这条铁路换取中国的支持,现在既然不需要了,就没必要再做这种亏本买卖。

但事情还远没完。

到了1923年,苏俄的统治更加稳固,国内的白军彻底被消灭,国际上的外交环境也慢慢好转。

这个时候,苏俄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还要不要继续演这场“归还戏码”?于是,1923年12月,苏俄第三次对华宣言正式出台,干脆利落——关于中东铁路的归属问题,彻底消失在文件里。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苏俄已经不觉得需要再向中国做任何承诺,他们的立场已经变成了“这条铁路是我们的,没什么好谈的”。

这一系列变脸操作,充分展现了国际政治的现实——当一个国家处于弱势时,它会用各种承诺来换取支持;但一旦强大起来,之前的承诺就可以随时翻篇。

苏俄的三次宣言,就是这样一个经典案例。

当然,历史没有终点。1929年,张学良试图用武力收回中东铁路,结果被苏联狠狠教训,被迫恢复原状。

直到1952年,新中国才真正完全收回这条铁路的所有权益。

有人说,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国际政治里没有真正的“白送”,凡事都得靠实力说话。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