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中最小的单位。药对的组成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其组合并非随意拼凑,而是依据中医理论,如阴阳、气血、脏腑等学说,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进行搭配。
合理相互配合,能增强原有功效。有的药对中,一味药能制约另一味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下以经典医学论著中的中药药对配伍原理及功效变化分析,说明中药“增效减毒”的配伍智慧。
一、协同增效:1+1>3
1、黄连(寒)- 肉桂(热)
【配伍变化】:寒热互制,交通心肾
【经典方剂】:交泰丸(《韩氏医通》)
【机制】:黄连清心火,肉桂温肾阳,二者相反相成,解除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现代研究显示黄连素可抑制中枢兴奋,肉桂醛能改善脑血流,协同调节神经递质。
【应用】:失眠多梦、心悸怔忡(舌红苔黄、下肢冷)。

2、附子(大热)- 干姜(温)
【配伍变化】:增强回阳救逆效力,降低附子毒性
【经典方剂】:四逆汤(《伤寒论》)
【机制】:干姜的姜辣素可促进附子中乌头碱类成分的水解,减少毒性;同时协同增强温里散寒作用,救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注意事项】:附子需久煎(>1小时),阴虚者禁用。
3、黄芪(补气)- 防风(散风)
【配伍变化】:补散结合,固表不留邪
【经典方剂】: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机制】:黄芪增强免疫(促进IgA分泌),防风抗过敏(抑制组胺释放),合用于表虚自汗、易感冒者,较单用疗效提升3倍。

二、抑毒减毒:1+1<1
1、半夏(有毒)- 生姜(解毒)
【配伍变化】:生姜抑制半夏刺激性,保留化痰止呕功效
【经典方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机制】:生姜中的姜酚与半夏毒蛋白结合,减少口腔黏膜刺激;同时生姜酶促进半夏毒性成分姜辣素分解。
【注意事项】:生半夏毒性强,临床多用姜半夏或法半夏。
2、甘遂(峻下逐水)- 大枣(缓中)
【配伍变化】:大枣缓和甘遂肠道刺激,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经典方剂】:十枣汤(《伤寒论》)
【机制】:大枣多糖包裹甘遂毒性成分,延缓吸收;枣中钾离子补偿利尿导致的电解质丢失。
【注意事项】:研末冲服,中病即止。
三、双向调节:促进气血运行
1、柴胡(升散)- 枳实(降气)
【配伍变化】:升降相因,疏肝理气
【经典方剂】:四逆散(《伤寒论》)
【机制】:柴胡促进胆汁分泌,枳实增强胃肠蠕动,二者协同调节肝胆-消化轴,用于肝郁气滞型胃痛、胁痛。
2、桂枝(温通)- 白芍(敛阴)
【配伍变化】:发散与收敛平衡,调和营卫
【经典方剂】:桂枝汤(《伤寒论》)
【机制】:桂枝扩张皮肤血管促进发汗,白芍抑制汗腺过度分泌,形成“微汗解表”效应,避免过汗伤阴。
四、现代药理验证的特殊配伍
1、丹参(活血)- 檀香(行气)
【配伍变化】:气行则血行,增强冠状动脉血流
【经典方剂】:丹参饮(《时方歌括》)
【机制】:丹参酮抑制血小板聚集,檀香挥发油扩张冠脉,合用于心绞痛时较单用丹参疗效提升40%。
2、青蒿(清虚热)- 鳖甲(滋阴)
【配伍变化】:透热不伤阴,滋阴不恋邪
【经典方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机制】:青蒿素通过血脑屏障抑制疟原虫,鳖甲多糖调节免疫,协同治疗夜热早凉、阴虚发热。
五、注意事项
1、毒性控制:附子需久煎,细辛不过钱(3g),朱砂忌火煅
2、禁忌人群:桃仁-红花孕妇禁用,麻黄高血压慎用
3、剂量比例: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当归=5:1,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配伍的精髓在于“动态平衡”,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原则,才能领会药对的真义。可参考《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典籍。非医者勿试药,如有不适线下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