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不住了,我得自己说去。”
2015年5月9日,那名女子满脸的焦急,虽然她面容保养得很好,看不出那么多苍老的痕迹。
但在细看之下,还是能从她眼角看出皱纹、以及眼里透露出了害怕。
她不断的把中年男子放在自己肩膀上的手挪开,抓着自己的包急匆匆地想要出门。
那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已经快到知天命阶段的老妇人,情绪波动如此之大呢?
这名高龄女子是刘川生,已经71岁了。
旁边那个中年男子是她的儿子,刘川生的儿子可以说是很多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换而言之,就是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光鲜亮丽的履历。
刘川生在1978年迎来了这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此时她刚为人母,对这个孩子极其宠爱。
刘川生为自己的孩子找来了优渥的教育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将儿子培养成别人眼中的人才。
而她儿子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
大学期间也不曾松懈,努力学习努力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大学毕业后就获得了在中科院工作的机会。
但是刘川生的儿子想要有更好的发展,于是他选择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就读,在学习方面继续深造,学习与自己本科期间相同专业的硕士专业。
而后,一路深造,又获取了美国哥伦比亚的博士学位。
事情进展到这里,好似一切都很顺利。有着丰富履历和博士学位的他,在世人印象中,应该就是各大公司抢着要的人才。
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刘川生的儿子和其他人一样,对自己的学历优势有着极其大的自信,觉得自己要在业界干出一番大事业,而不是当个普普通通的打工族。
有着野心的他思来想去之后,觉得自己可以单干,而不是为了其他人打工。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的母亲刘川生后,刘川生给予了肯定。
“你就放手去做,你想进军教育这块领域,没问题,我在这个领域还有挺多老熟人的。”
刘川生这样对她儿子说,让她儿子获得了极大的安心。就这样,信心满满的母子俩开始了为儿子创业的故事。
但好景不长,两个人很快就产生了分歧。
“你听我说,现在还是大学教育更吃香,你先做大学教育。”
刘川生语重心长地劝说自己的儿子。
无奈自己的儿子倔强的想要和母亲唱反调,非不选那块刘川生有着丰富人脉资源的大学教育,而是觉得学前教育有着大好前景。
劝不动儿子的刘川生只能放手让儿子去试水,但是人生大半时光都在象牙塔里读书的她儿子,显然没能适应社会这个大染缸。
没有人脉资源,没有资金支持,空有一番所谓的理想抱负,这让刘川生的儿子的事业就像往茫茫大海里投入一颗小小的石子,没有引起任何反响,甚至激不起一丝丝的水花。
和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创业场景让从小到大一切顺利活在别人夸赞里的刘川生儿子十分痛苦,每日郁郁寡欢,躲在房间里不肯出门。
将儿子视作心头肉的刘川生自然见不得他如此颓废,于是刘川生想尽办法想要为儿子谋一个好前途。
刘川生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出成绩,不可能连给孩子铺路这点事情都办不好。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说刘川生的人生经历了,儿子确实是有着漂亮的履历,可是刘川生的履历上,比自己儿子还丰富。
刘川生于1950年出生,她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
她的父亲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担任职务,母亲也是一名军人。父母亲特殊的身份也就为刘川生传奇的一生做了铺垫。
刘川生学生时期正好赶上了国家动荡时期,那一阶段停止了高考制度,也就是因为这个,学习成绩一向出类拔萃的刘川生无法参与高考继续自己的学业。
正在刘川生为自己以后的路迷茫的时候,她进入了建设兵团。
由于自己的干部家庭环境,刘川生很快就适应了在黑龙江某建设兵团的生活,并且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机遇。
这个机会就是,清华大学去了刘川生所在的建设兵团进行招生,刘川生也很看重这一次的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干部子女的身份成功的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工农兵学员。
在清华大学期间,刘川生表现优秀,校领导对她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她可以留下来任教。
在担任清华大学教师一职的时候,刘川生也把握住机会,成为了校团委副书记。
但是刘川生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此,她边教书边学习,成功的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这也成为了她事业的垫脚石。
而后不久,刘川生不仅被调往国家教委,还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一路高升。
也就是因为自己的这些传奇经历,让最初听见儿子创业计划的刘川生,对此充满信心。可是儿子被打击到了的事实,让刘川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刘川生仅仅是国家教委,也就是后来的教育部一名小小职员的话,那刘川生也不会有这种感受。
可是刘川生在1990年的时候,职位升迁已经让她坐上了中国驻英国教育处的一秘。
此后,刘川生还被选派到美国,并且干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刘川生参与创办了一所孔子学院,这是北美第一所孔子学院。干完这件大事的刘川生回国后,就受到了赞扬。
并且借着这一次机会,刘川生成功成为了副部级干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一职。
这仅仅是刘川生和北京师范大学结缘的开始。
前面提到刘川生虽然在教育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但是却帮不上自己儿子的忙。
爱子心切的刘川生想到了自己手里握着的巨大权力,作为副部级别的干部,想要前来接洽的人自然不少。
刘川生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法子,那就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帮助儿子解决烦恼。
即便刘川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法乱纪的,但是为了孩子,刘川生心存侥幸,打算搏一把。
想通之后的刘川生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她找到了自己手下一名可信的下属。
然后让这个下属去与北京的相关领导交流,让他去获得一个与北京师范大学相关的幼儿园管理资格。
为了弄好这个幼儿园,刘川生可谓是用尽各种手段。
走了一批又一批繁琐复杂的流程,动用自己的各种关系给这个幼儿园获得到了北师大的授权,在把这个公办形式下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相关手续完成之后,再来一招偷梁换柱。
也就是说,把这个原本属于下属的管理资格,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个与北京师范大学有关的幼儿园一经启用,在名校光环的吸引下,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家长。
抢着要的名额,高昂的学费,让刘川生的钱包鼓鼓囊囊,这也让刘川生的儿子一改之前的颓废气象,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改变了,每天喜笑颜开,看着一波又一波的金钱进入自己的口袋。
这个打着北京师范大学名号的幼儿园,除了幼儿园的名称和这所学校有些联系,而里面的一切,可以说是和北师大毫不相干。
里面的各种费用花销、人员聘请,都是刘川生的儿子一手操办的。
借助着刘川生北师大党委书记的名号,很多家长哪怕心存怀疑,但也一一压下,刘川生儿子的幼儿园,就这样顺顺利利的开展下去了。
为了能让儿子的事业发展的更快,刘川生甚至想给儿子的幼儿园合理化。
也就是说,刘川生打算再次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自己的儿子谋取便利。
一回生二回熟,这一次的刘川生甚至没有一丝丝的犹豫,没有先前的思想斗争,而是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让对方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这个品牌,授权给自己的儿子。
拿到授权资格的刘川生的儿子开始大肆的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园,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被这个噱头吸引,到后面连入园资格都遭到了哄抢,一度引发了众多家长的不满,这也为刘川生儿子事业的倒台埋下伏笔。
在刘川生儿子的事业发展到如火如荼阶段的时候,刘川生的事业生涯也就走到了尾声。
已经六十多岁高龄的刘川生,许多和她差不多年纪的副部级干部在这个时候,按照惯例都应该选择退休,再不济也是退居二线。
但是刘川生不一样,她的在职年龄甚至超越了正部级的干部。
正部级干部一般在65岁选择退休,可是刘川生一直熬到66岁,才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这一切都是因为刘川生的儿子。为了让儿子可以安稳的发展自己的事业,刘川生一度不愿意放权、退休,坚守在岗位。
令人好笑的是,别人以为刘川生是敬业,兢兢业业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而实际上,刘川生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有稳定的靠山。
然而再怎么不愿意,也逃不过时间这个最客观的事实。
在刘川生退休的不久,一些曾经对刘川生儿子开办的幼儿园不满的家长就对这个幼儿园进行了举报。
加之在开始的时候,这个幼儿园风头过盛,早就引发了其他人的不满。
在众人的各种举报之下,中央开始着手调查这一件事情。“怎么可能呢?我好歹也是曾经的党委书记,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面对检察人员的刘川生,信誓旦旦地对她们说,自己从没干过这种有损北京师范大学名誉的事情,如果发现了这种事情,绝不姑息。
由于刘川生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情,所以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也就是让自己的儿子把有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招牌都撤下来了,藏好证据。
收集不到任何有用资料,加之刘川生的有意隐瞒,监察组人员只能空手而归,让刘川生母子成功的逃过这一劫。
这一次也就是文章开头,刘川生的儿子提及的——刘川生66岁退休,躲过去了的风波。
可是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在刘川生母子两以为事情会一直顺利发展下去的时候,幼儿园又一次受到了中央的注意。
5年后(2021年),她的儿子又得到消息了。
急匆匆地拨打了电话:“妈,你知道吗,我听说上面又派人调查了。”在他急急忙忙赶回家告诉自己这消息的时候,刘川生心头一震。
没想到这么多年没有声息的事情再一次这样被翻出来,这一次的刘川生,已经没有精力再和以前一样试图隐瞒了。
在退休的这几年,迟来的后悔包围了刘川生。
随着中央监察的越来越严格,71岁的刘川生也越来越害怕自己的事情败露,每天活得心惊胆战,生怕哪一天就被抓到把柄。
知道消息后的几天时光里,刘川生都心神不宁,一方面害怕自己的事情被查出来自己受到处罚,一方面又希望这件事情赶紧结束,不想再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而自己手下接连被抓的消息传到刘川生耳朵里的时候,刘川生觉得是时候了,她选择自首。
当害怕了很多年的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刘川生反而有些释然。
她拒绝了自己儿子的劝说,主动找到中央的调查人员,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一坦白。
肖复兴曾有一句这样的名言: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
她获得了自己该有的惩罚。
最终被开除党籍,退休待遇也连降了四级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干这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就算为这些事情安上了一个合理的名头,但是不合法的实质是不会改变的。”
刘川生说了这番话,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警醒别人,再伟大的母爱也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