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中药,几克就行

看过中医,喝过中药的朋友对中药的印象是不是都是一大包的草药或者满满一包颗粒剂?是不是每次喝中药都是好几味药,怎么都得十几、几十克左右?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三味药,一共5克,就药到病除。
国庆节前,我妈来电话说我爸吹到风感冒了,浑身发冷,盖三层被子还瑟瑟发抖,问我能不能喝小柴胡。我一听盖三层被子还发冷,初步判断不是小柴胡证,便嘱咐她暂不服用药物,具体什么情况等我回去把脉再说。于是我立马乘坐三千多万的座驾回家。回家见到我爸裹着厚厚的被子跟我讲述今天的情况。原来,早锻炼后的他,回到家时大汗淋漓,他一时贪凉,便赤着膊对着电风扇吹,当时不觉得有啥。但吃完午饭后便觉得浑身发冷,不停地发抖。现在盖了三层被子,他还是觉得很冷,而且莫名的腰还有点酸,一量体温,38℃左右。
再一把脉,脉象沉略细滑,舌淡红,薄苔。这明显的外感风寒的表证,脉象应该是浮弦或者浮紧才是啊,为什么浮取没有,反倒是沉取才有呢?我想到了《伤寒论》里描述的少阴病,“少阴病,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盖三层被子还发冷,这不是就“恶寒而蜷卧”吗?再看下一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大汗淋漓时候吹电风扇,汗出当风,由于毛孔正开泄着,风寒直中少阴,故而脉不浮反沉。想到这里,我又问我爸,是不是小便变多了,他说对。到这里就全对上了,风寒直中少阴,少阴的火被影响,导致下焦虚寒,于是气化功能受影响,小便就变多了。腰酸,也是肾,足少阴肾经。所以本案不是常见的受风寒之后的太阳病,而是太少两感,标准答案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这三味药药性都较为峻猛,我习惯用的时候谨慎些,于是处麻黄2克,附子1克,细辛2克。因为开的是颗粒剂,这倒出来量更少,在杯底如同饼干屑一样,只能少加点水,多搅拌一下了。跟平常煮出来土黄色的汤剂不同,看起来就像一杯白水。喝完药,还让我爸喝了一小碗白米汤,以助药力。
下午服过药后,我爸便又去睡下。到傍晚时分出来房间,自述出了一些汗,现在没那么怕冷了,腹中饥饿便起来吃饭。吃完他说感觉还行,就是还稍有些许怕冷,热度也仍有几分。我让他再进一剂就去休息,并让他不用担心,明天应该就会好转。
第二天起床,果真发现我爸热度已退,体温正常,再无怕冷怕风,胃口如常,只是稍有汗出,便嘱咐他要小心避风,以免回风。
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外感风寒在毫不起眼的五克中药的作用下,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让人不得不赞叹《伤寒论》之神妙,只要辨证准确,真是效如桴鼓。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哇.中医好历害的就行。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