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小便门千万索赔,被曝光家庭困难,父母称他们还是孩子

梦与理想杂谈 2025-03-13 18:00:55

2025年2月24日凌晨,两名17岁男子唐某、吴某在上海外滩海底捞包间用餐时,醉酒后竟站上餐桌向火锅内小便,并将视频上传网络。

两人恶作剧之前万万没想到事情发酵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海底捞发文称会发起千万索赔。

海底捞于3月8日确认涉事门店为上海外滩店,并报警处理。警方对两名未成年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海底捞亦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与此同时,海底捞宣布对2月24日至3月8日期间在该店消费的4109单顾客进行全额退款及10倍现金补偿,预计总赔偿金额超千万元。

巨额赔偿与家庭困境:难以承受之重?

尽管法律程序已启动,但近期有网友爆料称,涉事的两名少年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其父母表示,两人均为外省市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收入微薄,面对海底捞提出的巨额赔偿(包括餐具更换费用、门店损失及名誉侵权赔偿等),恐无力承担。

有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若家庭财产不足,监护人需补足。这一现实让本已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甚至有声音认为,“天价赔偿”可能摧毁两个少年的未来。

争议焦点:赔偿是否合理?

支持者认为,海底捞的损失具象且严重——门店客流下滑、品牌声誉受损、设备更换成本等均需量化追责,赔偿是维护企业权益的必要手段。

反对者质疑,未成年人犯错固然需担责,但企业将全部损失转嫁给贫困家庭,是否有“过度追责”之嫌?

部分网友呼吁,应在法律框架内平衡惩罚与救济,避免法律的过度滥用。

父母的恳求与社会的反思

事件中,两名少年的父母多次公开道歉,称孩子“一时糊涂”“已知错悔改”,并恳求社会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能因此事被彻底否定。”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处罚本就以教育为主,行政拘留已体现惩戒,适当的民事赔偿无可或非。但是加上舆论暴力,就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但是部分网友认为,宽容不应等同于纵容。海底捞顾客的权益受损、企业商誉的崩塌,均需通过赔偿实现公平。 而且这种行为本来就应该受到公众的谴责。

但是部分网友对涉事少年的“人肉搜索”“辱骂攻击”,已远超法律裁量范畴,形成“全民审判”的暴力氛围。法律处罚与道德谴责应有明确界限,若以“正义”之名行“网暴”之实,只会让社会在愤怒中失去理性。

0 阅读:0

梦与理想杂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