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体检,都有很多人被查出血脂高,尤其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超标的情况非常常见。拿到报告后,有些人开始紧张,担心是不是得吃降脂药了;也有人觉得没什么,反正身体没啥不舒服,能拖就拖。
那么,血脂高到底要不要吃药?哪些情况必须用药?又该如何正确管理血脂?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血脂偏高不等于立刻吃药。
如果只是轻微超标,而且没有其他高危因素,可以先从饮食、运动入手,比如少吃高脂肪食物、多运动、减重,然后定期复查。如果血脂能恢复正常,那就不用吃药。
但是,有些情况不能再拖,必须及时服药,否则可能会增加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4种情况,必须服用降脂药1、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升高的人
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坏胆固醇”,它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增加心梗、脑梗风险。
如果LDL-C≥4.9mmol/L,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服用降脂药,因为这种情况已经是高危血脂异常,通过饮食调整很难降下来。
2、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
如果已经得了冠心病、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那降脂药是必不可少的。这类人群的血管已经受损,如果不控制血脂,血管会越来越窄,最终可能完全堵住,诱发心梗、脑梗。
服药的目标:
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到1.8mmol/L以下,甚至更低。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防止血管进一步堵塞。

3、糖尿病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
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管就容易受损,如果再合并高血脂,患心梗、脑梗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如果是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即使LDL-C不算太高(≥1.8mmol/L),也建议服用降脂药,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高血压+血脂高的人
高血压和高血脂经常是“搭档”,如果两者都存在,血管的负担会更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风险更高。
如果既有高血压,又有血脂异常,医生通常会建议服用降脂药,降低心血管风险。
如果不吃药,血脂高了会怎么样?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不舒服,不吃药应该没关系吧?但实际上,高血脂不会立刻让你感觉不适,但它会在体内“默默伤害”血管,等到血管严重堵塞,可能就已经发生心梗、脑梗了。
如果你属于上面4种情况之一,但没有及时控制血脂,可能会有以下危险后果:
1、血管狭窄,心脏、大脑供血不足,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2、血管堵塞,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可能导致心梗、脑梗。
3、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严重时可能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该吃药的时候一定不能拖,否则等到问题严重了再治疗,可能就来不及了。

如果医生建议服用降脂药,那就要规律用药、定期复查,同时搭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控制血脂、保护血管健康。
1、合理用药,不随意停药
降脂药需要长期服用,不能自己觉得血脂降下来了就停药,否则容易反弹。
2、健康饮食,少油少盐少糖
减少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的摄入,多吃蔬菜、粗粮、鱼类、坚果。
3、坚持运动,增强血管弹性
每天快走30-40分钟,或者做适量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脂、提高“好胆固醇”。
4、定期复查血脂,监测用药效果
服药4-6周后复查一次血脂,以后每3-6个月检查一次,确保药物有效且无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