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发展分析

爱农者看闻 2024-02-15 09:10:40
作者:赵晓明 孙铭辰 摘 要:伴随着企业户数增加、生产加工多样化、规模不断扩大,绥化市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基础稳固、加工业规模显现、流通业势头良好”的玉米产业体系。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已成为绥化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绥化市地处黄金玉米带,又是寒地黑土核心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和商品粮供应基地,玉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玉米精深加工阵地渐次北移,以浙江新和成、京粮龙江生物等为代表的玉米生物发酵龙头企业入驻绥化,使玉米就地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不断破题,绥化市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基础稳固、加工业规模显现、流通业势头良好”的玉米产业体系。 一、玉米生物发酵产业生产现状2022年,绥化市规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到37户,比上年末净增6户,年玉米深加工能力已超1000万吨,全市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户数和加工能力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年实现产值301.4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玉米生物发酵企业10户,实现产值278.2亿元,增长10.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1%,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3.2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玉米生物发酵企业满负荷加工量为461万吨,实际加工量达到85.1%。伴随着企业户数增加、生产加工多样化、规模不断扩大,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已经成为绥化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玉米生物发酵产业优势特点1. 原材料充足,加工能力提高2022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557.9万亩,占全省17.4%;玉米产量817.8万吨,占全省20.3%。玉米生物发酵企业加工玉米815.4万吨,同比增长15.4%。绥化市积极响应国家玉米产业改革号召,采取“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方式,不断激发玉米种植户的积极性,为市场提供稳定的粮源。贯彻落实全省由产粮大省向加工转化强省转变的战略部署,促进粮源就地转化,做长做深产业链条,大力推进玉米生物发酵企业满产达效。 2. 龙头企业领先,行业优势明显绥化玉米生物发酵企业和产品发展态势良好,部分企业、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肇东星湖生物科技腺苷生产技术世界先进,产量全球第一;青冈龙凤玉米淀粉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省首位,玉米淀粉单产居亚洲第一;新和成打造建设了全国最高端的维生素生产基地,其生产的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3、虾青素、辅酶Q10等产品销量、出口量均位居前列;北林象屿是亚洲单体加工规模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其生产的食用淀粉、结晶糖、苏氨酸、色氨酸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肇东中粮生化是亚洲最具实力的乙醇生产企业之一,为黑龙江省独家供应燃料酒精的企业,被国家列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产品涵盖面广,产业链条清晰根据全球玉米精深加工发展方向、产业链条、主导产品,绥化市于2019年绘制了黑龙江省第一张玉米产业链图谱,将玉米产业链划分为14条主链。绥化玉米生物发酵企业涵盖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化学原料等行业大类,主要产品有30余种,产业链条方向清晰。在氨基酸链条上,有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产品;在有机酸链条上,青冈京粮乳酸项目持续推进;在维生素链条上,有维生素C、辅酶Q10等产品。2022年通过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在多元醇链条上,增加了赤藓糖醇加工项目;在氨基酸链条上,增加了丝氨酸、半胱氨酸项目,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全面增强。 三、存在问题从调研掌握情况看,绥化市生物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 化学辅料供应成本巨大尽管绥化市玉米加工能力全国领先,但行业发展所需的配套产业还不够健全,特别是生产环节所需的酸、碱以及各类酶制剂等化学辅料,在省内配套供给能力较低,同时运输距离延长带来的运输成本大幅增加了企业用酸成本。当前化学辅料需求迅速增长,如何解决成本问题已迫在眉睫。 2. 科技创新支撑较为乏力目前国内生物经济发展已成为主流产业,行业间竞争充分。受市场波动影响,市内部分企业处于微利状态,外加绥化市多为通过招商引进的分公司,受总部决策制约,体现在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22年,10户玉米生物发酵企业中仅7户存在研发费用,总计1.8亿元,导致技术储备不够,发明专利较少,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发展后劲不足。 3. 企业人才力量配备不足在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人才方面,全市仅有绥化学院1所高校,缺乏集聚高科技人才的有效平台,城市整体吸引力相对较弱;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多数符合企业高要求的人群到县城就业意向不强;在招收工人方面,东北地区配套的社会服务不足,农村优质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即使培训也难达预期效果。 四、几点建议1. 创新科技引领,促进生物经济产业提档升级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布局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加力探索多种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办法,积极扩大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好生物经济各项支持政策,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性、公益性、保底性和撬动性作用。加快推动成果转化。鼓励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利用研发费用后补助等创新优惠政策,支持鼓励重点生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实施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成果转化。 2. 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优质生物项目落地建设强化统筹规划,实行靠谱招商。立足绥化生物经济产业发展基础,用好用活“图谱+家谱+清单”的招商模式,通过“图谱”确定产业链关键环节,锁定一批重点项目,围绕“家谱”确定一批以商招商的“链主”企业,着力推动整个生物经济产业的培育壮大、韧性增强、转变升级。聚焦重点发力,围绕链条招商。坚持以“延链、补链、强链、聚链”为目标,谋划储备一批利长远、夯基础、调结构的重大生物经济类项目,不断推动项目库提质扩容。聚焦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围绕医药中间体、高端氨基酸和生物基材料下游产业链空白,实行靶向精准招商,提升招商引资成果成效。做好服务保障,推动项目落地。坚持“抓签约”“抓落地”同时发力、同向发力、无缝衔接,建立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到建成投产达效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全力打造项目落地“快车道”,当好项目建设“服务员”,推进项目如期投产达效。 3. 完善要素保障,打造生物经济良好发展环境强化园区支撑。加快布局建设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支持和引导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相应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承载力,着力提供“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强化政策支撑。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惠企纾困政策,落实好领导干部包联企业机制,扎实开展“敲门行动”,做实做细包联工作,抢抓中央给予支持的重大发展机遇,用好用足支持政策,及时对接和掌握国家资金投向,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相关资金支持。强化人才支撑。落实好龙江人才振兴“60条”和绥化引才“金十条”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研究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等校企合作基地,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切实为绥化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大力支撑。 作者:赵晓明 孙铭辰 绥化市统计局 来源:《统计与咨询》期刊
0 阅读:25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