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李佳蔓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ID | HQingXiaoFei
传统购物中心必定以零售为王,店铺整齐划一,布局标准化,企图用商品的海洋淹没消费者的选择困难。
但如今,北京朝外大街却上演了一场反常的“大戏”:曾经老旧的昆泰商场,竟摇身一变,化身为THE BOX朝外—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年轻力中心”。
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桎梏,更以Z世代的兴趣社交为突破口,开启了一场商业空间的重塑革命。

青年文化驱动:
商业空间重构的底层密码
在传统商业的逻辑里,消费者进商场就是为了买东西,社交只是顺带的事。
但Z世代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他们奉行“兴趣即社交”,将个人爱好变成了连接彼此的桥梁。THE BOX朝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以滑板、篮球、潮流艺术等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社交场景。
比如,北京首家户外光影篮球场,就不仅仅是个打球的地方,它更是年轻人展示自我、结交朋友的潮流圣地。滑板街区的设计,更是让滑板爱好者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在这里,一块滑板就能开启一段友谊。
这种以社群黏性驱动消费的模式,与传统购物中心以零售为主导的逻辑截然不同。
数据显示,项目引入NBA HOOP PARK篮球公园、BADMARKET等潮流品牌首店后,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试营业期间日均客流竟达3万人次。
一场街头滑板赛事,不仅能吸引高手过招,还能引来观众围观,他们在感受滑板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对相关品牌和产品产生了兴趣,从而带动了消费。
策展型零售与内容迭代,是从“卖货”到“卖感觉”的飞跃。
传统商业空间,商品陈列和销售是重头戏。但Z世代追求的,却是“情绪价值”和“内容共创”。
对此,THE BOX朝外以“非标商业”为旗号,走上了策展型零售与高频内容迭代的道路。
每4-8周,这里的场景设计就会焕然一新,结合数字艺术展览,如MADverse的《山海经·不舍昼夜》,用现代科技手段演绎古老文化,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和精神享受。
限时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品牌联名、艺术展览……每一次都能掀起一波社交话题和打卡热潮。
这种从“卖货”到“卖感觉”的转变,与当下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不谋而合。
比如,某品牌与艺术家联手的限时快闪店,独特的空间设计和限量版产品,让Z世代消费者趋之若鹜。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体验,无形中为商业空间带来了更多流量和关注度。
而空间设计与文化符号的碰撞,却是打造独家社交的“舞台”。
传统商业空间,追求的是整洁、规范,商业气息浓厚。
但THE BOX朝外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工业风建筑、涂鸦艺术、霓虹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松弛感”氛围。下沉广场的躺椅、开放式街区设计,让这里更像是一个社交场所,而不是单纯的购物空间。
与上海TX淮海、成都COSMO等策展型商业相比,THE BOX朝外更是将东岳文化广场的改造融入其中,加入了在地文化元素,实现了差异化竞争。
700年历史的琉璃牌坊与现代潮流文化在这里相遇,涂鸦市集将老建筑墙面变成了“城市画布”,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展现了现代潮流活力。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网红模式,又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社交空间。在这里,他们既能彰显个性,又能找到文化的归属感。
THE BOX朝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束缚,更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Z世代的兴趣和需求。通过青年文化的驱动、策展型零售与内容迭代的创新,以及空间设计与文化符号的融合,它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力中心”。
而这一切,都源于它对年轻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

兴趣圈层:
消费,成了身份的“徽章”
消费,不再只是买东西那么简单,它成了身份认同的新标签。没错,说的就是THE BOX朝外,这个从“商业空间”蜕变成“社群孵化器”的地方,让消费行为变得不再单纯。
在传统商业里,你买东西就是为了用,或者为了满足某种物质欲望。但在THE BOX朝外,消费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这里细分赛道,潮玩、电竞、宠物友好……每一个领域都像是一个小圈子,等着志同道合的人来加入。
你看,那火星宠物超市,公路商店,哪个不是Z世代的心头好?买一件限量版潮玩手办,不仅仅是为了摆在家里好看,更是为了在潮玩圈里炫耀,证明自己是“圈里人”。
数据显示,Z世代占据中国4万亿消费市场,其中67%的消费决策都是冲着“圈层归属感”去的。这手办,就是他们的身份徽章,是他们在社群里的通行证。
传统商业空间,就那么几个实体商品,几个场景,看久了就没新意。但Z世代,他们可是元宇宙的忠实粉丝,虚拟身份玩得溜。THE BOX朝外也跟上这股潮流,引入了MADverse数字艺术空间,裸眼3D、AI互动,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实交织的世界。
《山海经》展览,数字影像加上性格测试,让你一边看展览,一边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未来,虚拟偶像演唱会、数字藏品发行,这些跨次元的玩法,更是让人期待不已。
想象一下,你在虚拟偶像的演唱会上挥舞着荧光棒,然后还能买到与偶像相关的数字藏品,这种消费体验,岂是传统商业能比的?
不过,高频次策展与活动虽然能吸引流量,但也带来了内容迭代的压力。你看那些策展型商业,一开始热热闹闹,后来内容同质化,更新滞后,消费者新鲜感一过,就不愿意再来了。THE BOX朝外要是也走上这条路,那可就惨了。
而且,过度聚焦垂类客群,像滑板、街头文化这些,虽然能精准吸引年轻群体,但家庭客群、商务人群呢?他们可也是潜在客户啊。所以,THE BOX朝外得在小众与大众之间找到平衡点。业态分层,轻奢餐饮、联合办公区,这些都得有,让不同客群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再来说说盈利模式。传统商业,赚钱方式简单直接。但THE BOX朝外这种创新商业空间,盈利模式就复杂多了,还充满风险。策展型商业依赖高毛利业态,但过度商业化,社群黏性就没了。
所以,THE BOX朝外得探索多元收入结构。“内容+衍生品+会员服务”,这三条腿走路,才稳当。会员专属活动,提前参与品牌新品发布会,享受专属折扣,这些都能增强会员的归属感。跨界联名商品,与热门IP合作,推出限量商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收藏需求,又能提高盈利能力。
但别忘了,社群黏性才是THE BOX朝外的核心竞争力。过度商业化,就像是在社群黏性和盈利能力之间拉锯,一不小心,就可能两败俱伤。
所以,THE BOX朝外得小心翼翼地走在这条平衡木上,既要保持社群的热爱和支持,又要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空间到生态:破圈之旅
THE BOX朝外,这个朝外UIC(城市活力创新中心)里的“叛逆者”,它正琢磨着怎么和周边的侨福芳草地、悠唐购物中心一起,搞点大事情。
“你说咱们各玩各的,能有啥出息?”THE BOX朝外的策划小张,在某次内部会议上,犀利地抛出了这个问题。确实,传统商业发展中,各个商业体就像孤岛,各自为政,缺乏联动。但现在,THE BOX朝外要打破这个局面。
“悠唐那边主打‘健康慢生活’,咱们就来个潮流文化的猛攻。”小张提议道。于是,一场片区联动的“织网”游戏开始了。大型文化活动时,THE BOX朝外和悠唐联手宣传,共同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们在这片区域里流连忘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活力和竞争力。
“这哪是商业竞争,简直就是商业生态的共舞嘛!”一位消费者感慨道。
社群运营,这可不是传统商业空间的玩法。但在THE BOX朝外,这却成了常态。
“咱们得让用户从参与者变成共建者,这样才有归属感。”小张又提出了一个新点子。于是,“潮玩设计大赛”“滑板赛事众筹”等活动应运而生。
“我设计的潮玩,竟然能在商业空间里展示销售,还能赚钱和得荣誉!”一位参赛者兴奋地说道。这种用户共创模式,就像是一个“造梦工厂”,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参考Soul App的“无声连麦”模式,THE BOX朝外还挖掘出了非语言社交的潜力。在这里,人们不需要言语,就能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
科技,是THE BOX朝外破圈的利器。传统商业对科技的应用有限,但在这里,AR导航、虚拟试衣等技术却成了常态。
“用AR导航,找店铺和活动区域太方便了!”一位消费者赞叹道。而虚拟试衣技术,更是让消费者们在不试穿的情况下,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服装的效果。
但科技赋能不仅仅止于此。THE BOX朝外还通过IP孵化,如吉祥物麦皮、麦乖,来拓展文化影响力。联动高校、艺术机构举办青年文化节,更是让小众的潮流文化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咱们得让小众文化破圈,成为大众的文化符号!”小张信心满满地说道。
然而,THE BOX朝外的创新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在小众与大众、内容与商业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这是一道难题。
“咱们不能只顾着小众的口味,忽略了大众的需求。”小张提醒道。于是,THE BOX朝外开始探索多元化的业态布局,既满足小众群体的独特需求,又兼顾大众消费者的广泛喜好。
而内容与商业的平衡,更是考验着THE BOX朝外的智慧。过度商业化会削弱社群粘性,但缺乏商业化又难以维持运营。于是,THE BOX朝外开始探索“内容+商业”的融合模式,让内容成为商业的驱动力,让商业成为内容的承载体。
【结语】
总结一下,消费在这里成了身份的“徽章”,数字技术让虚实之间消费无界,小众圈层仿佛在平衡木上舞蹈,盈利模式是商业化与社群黏性的“拉锯战”。
就这样,THE BOX朝外在创新与挑战中前行着。它成功地以兴趣社交为核心,将空间转化为文化容器与社群孵化器。
但未来之路还很长,只有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科技融合与生态共建,才能避免成为“网红泡沫”,真正实现从“打卡地”到“青年文化地标”的跃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