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试都是怎么“作弊”的?盘点作弊与反作弊的“谍战大戏”

赏析首饰 2025-04-08 11:30:48

科举制度自隋唐诞生起,便成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独木桥。

面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巨大诱惑,考生们与朝廷展开了一场持续1300年的作弊与反作弊博弈,其手段之奇、防堵之严,堪称古代版的"谍战大戏"。

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那些令人称奇的作弊手段

一、替考与身份验证:从"相貌册"到脱衣搜身

在缺乏指纹识别的古代,替考(枪替)是最猖獗的作弊方式。

晚唐才子温庭筠曾创下"一场助八人"的替考记录,考官将其座位安排在眼皮底下,他仍能用"叉手八次成赋"的绝技完成代笔。

为应对此弊,宋代首创"相貌册",要求考生详细描述体貌特征,明代更附画像;

清代入场前需解开辫子、脱衣检查隐私部位,连肛门都不放过——史载有考生将小抄塞入肛门,被揭穿时狡辩"前考生丢弃",反遭讥讽:"岂有专撅腚承接之理?"

二、夹带小抄的"奇技淫巧"

夹带堪称作弊界的"传统手艺",其工艺之精令人咋舌:

微型天书

火柴盒大小的《五经全注》容纳30万字,需用老鼠胡须蘸墨书写,一粒米可遮盖6字;

隐身墨水

以墨鱼汁或银盐在衣襟书写,烛火烘烤方显字迹;

生化武器

将小抄缝入散发恶臭的"狐臭马甲",试图熏退搜查官兵;

人体密码

直接抄写于大腿内侧、肚皮等隐私部位,清代查获的宁波镇海考场白绫小抄,64cm×40cm面积竟写4万字,字如粟米需用朱笔标注重点。

三、贿赂与反贿赂:从"关节"到锁院制度

唐代权贵公然干预科考,宰相杨国忠之子杨暄落第后,其父威胁考官:"我儿岂愁富贵?岂容鼠辈卖名!"考官被迫将其录为高第。

宋代推行三大防弊革命:

糊名

密封考生信息,终结"实名批卷";

誊录

专人朱笔抄写答卷,杜绝笔迹辨认;

锁院

考官考前集体隔离,光绪年间鲁迅祖父周福清试图行贿主考官,反遭举报入狱8年,周家由此败落。

四、考场内外的隐秘交易

飞鸽传题

考生驯养信鸽,夜半将试题传出,场外智囊团连夜作答再传回;

地道传书

相邻考场挖通地道传递答案,宋代曾查获跨考场作弊网络;

咳嗽为号

以特定咳嗽节奏传递选择题答案,堪称古代"摩斯密码";

关节暗语

北宋翰林杨亿宴请同乡时甩袖怒斥"丕休哉",聪明考生将此骂人话嵌入答卷,果然高中。

五、严刑峻法的震慑

历代对作弊者施以酷刑

明代枪手沈同和发配充军,代笔者赵鸣阳革去功名;

清代广西考生岑照买通知州替考,案发后主犯皆斩首;

《大清律例》规定作弊者戴枷示众三月、杖责一百、流放边疆,印制袖珍书者株连九族。

乾隆九年顺天乡试突击搜查,四十余名夹带考生当众戴枷,吓得二千余人交白卷,堪称史上最惨烈"考场惊魂"。

科举高压催生了特殊历史现象:黄巢落第后"满城尽带黄金甲",几乎屠尽李唐宗室;

北宋张元屡试不中投奔西夏,策划"好水川之战"歼灭宋军万人,迫使朝廷推行"特奏名"制度——凡参考15次落榜者直接授官,以防再造反。

这些历史回响,折射出科举制度背后复杂的社会张力。

这场持续千年的"猫鼠游戏",既是人性功利的写照,也推动着考试制度进化。

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些发黄的作弊小抄时,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叹息——那是对公平的渴望,对命运的挣扎。

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评论区评论!

0 阅读:4

赏析首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