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铁杆蜀粉,每次读三国史书都要忍不住叹气。刘备从织席贩履到坐拥两川,带着关张赵诸葛这样的豪华班底,愣是没统一天下,你说遗憾不遗憾?但蜀汉的失败,绝不是一句“天命难违”就能糊弄过去的,这背后藏着三个让人揪心的转折点,每一个都像刀子一样剜在蜀粉们的心上。
先来说丢荆州,好多人觉得关羽是大意失荆州,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赤壁之战过后,刘备好不容易从曹操手里抢了荆州四郡,又从孙权那儿借了个南郡,才算有了块像样的根据地。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得很明白,“跨有荆益”是北伐的根本,荆州能北上打宛洛,益州能西出秦川,两边夹击才能让曹操首尾难顾。可孙权盯着荆州眼馋啊,这地儿卡在长江中游,相当于孙权家门口的定时炸弹。关羽在的时候,孙权派使者求亲,想拉近关系,结果关羽一句;虎女安能配犬子,把人怼回去了,两边梁子这就算是结死了。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这时候要是孙权能按约定从东边出兵,说不定真的能打下洛阳。可孙权扭头派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关羽的后路。孙权为啥要这么干?说白了,他知道刘备只要占着荆州,自己就永远都睡不安稳,与其等着刘备做大,不如先拿下荆州保个平安。关羽败就败在太自信,觉得江陵城防坚固,留的兵足够对付东吴,结果糜芳、傅士仁来了个直接投降,断了他的退路。这一丢,可不只是丢了几座城,隆中对的战略直接破产,后来诸葛亮北伐只能走祁山,绕远路不说,粮草还总跟不上,你说这坑大不大?
接下来说夷陵之战;荆州丢了,关羽死了,刘备彻底坐不住了,称帝三个月便亲率大军伐吴。后人都说刘备这是感情用事,为兄弟报仇不顾大局,其实他心里有本账:荆州是蜀汉的半条命,没了荆州,益州就成了孤岛,以后想出去就难如登天。可这一仗,刘备犯了俩致命错误:第一,没带诸葛亮。当时诸葛亮要镇守成都,调配粮草,可前线指挥没个靠谱的谋士,庞统法正都死了,刘备只能自己硬扛。第二,扎营七百里连营。陆逊抓住机会,一把火烧得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冯习、张南这些年轻将领全死了,黄忠也在这一仗后没多久病死,最惨的是,跟着刘备入蜀的荆州老兵折损殆尽,蜀汉的精锐基本没了。
有人说,刘备要是听了赵云的劝,不打这一仗,保存实力搞北伐,说不定还有机会。可换位思考一下,刘备都六十岁了,一辈子就想匡扶汉室,荆州丢了,兄弟死了,他等得起吗!这一仗要说是冲动,不如说是刘备想赌一把,可惜赌输了,把蜀汉的未来都给搭进去了。夷陵战败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拉着诸葛亮的手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话里话外全是无奈,他知道自己已经把蜀汉的把家底败光了,只能把希望押在诸葛亮身上了。
最后说说人才断层的问题;蜀汉前期那也叫一个星光璀璨:关羽张飞万人敌,赵云浑身是胆,马超自带西凉铁骑,黄忠老当益壮,谋士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独当一面的存在。可到了后期,简直惨不忍睹。关羽张飞死在荆州和阆中,马超四十七岁病死了,黄忠夷陵之战后去世,庞统打雒城时中箭,法正刚拿下汉中就病死,这些核心骨干死的死、老的老,新生代根本来不及接上。
诸葛亮北伐时,能用的人就剩魏延、姜维、王平、廖化这些了。魏延倒是能打,可跟杨仪不合,诸葛亮一死,俩人直接火并,魏延被杀,蜀汉又折一员大将。姜维算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可他北伐十一次,每次都因为粮草不够、朝中有人反对无功而返,最后屯田沓中,还被邓艾偷渡阴平,直接端了成都。更要命的是,蜀汉后期没了荆州士族的支持,益州本地士族又跟外来政权离心离德,人才选拔渠道越来越窄,到最后只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有人说,蜀汉的失败是因为国力太弱,曹魏占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人口、粮草、兵力都是碾压级的。可我觉得,真正的遗憾在于那几个关键节点没抓住:荆州要是能稳住,联合孙权一起北伐;夷陵之战要是能打赢,至少拿回荆州部分地盘;人才要是能顺利衔接,不至于让诸葛亮累死在了五丈原。但历史没有如果,刘备带着理想起兵,诸葛亮带着信念北伐,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劲头,正是蜀汉最打动人的地方。
作为铁杆蜀粉,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关羽当年要是对孙权客气点,要是刘备夷陵之战听了诸葛亮的劝,如果诸葛亮能多活十年,蜀汉是不是真有可能逆袭?可转念又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完美,才让蜀汉的故事这么悲壮。他们像一群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拼尽全力想要改变命运,虽然失败了,但留下的那股子劲头,比成功更让人难忘。你说,要是刘备诸葛亮知道,后世有这么多人记得他们的理想,会不会觉得这一辈子的折腾,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