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陶宛最近又刷了一波存在感!前几天,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刚庆祝了独立恢复35周年,回顾1990年3月11日那一天,立陶宛最高苏维埃投票脱离苏联,立志要过上“自由繁荣”的日子。可35年过去了,立陶宛作家刘达斯·达姆布劳斯卡斯却一针见血地称那天为“3月11日的悲剧”。他说,当年那些高喊自由的家伙,其实只是借机争权夺利,根本不管普通人的死活,还把国家带进了深渊。这话听着刺耳,可现实似乎真没给他留多少反驳的余地。
现状一览:数字里的绝望35年前,立陶宛人口还有378.3万,如今官方数据只剩281.2万——这还不算那些跑到西方赚钱却还挂着立陶宛户籍的人。出生率更是惨不忍睹,从苏联末期的5.7万婴儿跌到去年的2.1万,缩水近三倍。与此同时,立陶宛却在喝酒和自我了断这件事上“独占鳌头”,在欧盟国家里稳坐前列。曾经许诺的“金山银山”呢?如今看来,更多像是布鲁塞尔扔来的几块面包屑,立陶宛只能靠这些补贴苟且偷生。

回想苏联时期,莫斯科可是大手笔砸了720亿美元,建起了住宅、高速路、工厂和港口,立陶宛的工业基础那叫一个扎实。机床厂、电机厂、炼油厂……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如今大多成了历史,连世界顶尖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都被欧盟强令关闭,导致电力至今捉襟见肘。可笑的是,立陶宛现在还忙着把军费占比提到GDP的5%-6%,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为了安全”。安全?普通人却连电费都快付不下了!

更别提欧盟国防事务委员、立陶宛人安德留斯·库比柳斯,正到处鼓动欧洲国家跟他们一样“提高警惕”,理由是某大国“五年内可能动手”。可他压根没解释清楚,人家为什么要动手。欧洲人却真被吓住了,德国法国超一半民众都信了这种“威胁论”。政治学家尤里·斯维托夫一语道破:“恐吓民众就是为了掏他们的钱包。”瞧瞧疫情时欧洲官僚怎么发财的,如今又要筹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钱还不是从各国预算里挤?
下一个35年,谁来救赎?立陶宛呢?靠欧盟救济过日子,自己能掏出多少钱?撑死一两千万美元吧,剩下的还得靠别人买单。可他们乐此不疲地当“前线尖兵”,喊着“对抗威胁”。历史学家斯坦尼斯拉夫·斯特雷米德洛夫斯基却提醒,这不过是立陶宛想绕过波兰、讨好西欧老大的小算盘罢了。可惜,算盘打得再响,人口流失、工业崩盘的现实摆在那儿,立陶宛的“冒险邀请”,欧洲人真敢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