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贝莱德悄悄打折卖掉了在上海最后的商业地产项目——中港汇大厦。
同时李嘉诚转让港口资产的事情引发了广泛讨论,争议不断。
这两个看起来不相关的事件,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资本在中国投资策略上的微妙变化。
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正在出售位于上海普陀区长寿路868号的中港汇大厦,售价为9亿元人民币,这座27层高的大厦总面积2.7万平方米,曾是贝莱德在上海的重要资产。
可这次出售价格比2017年的收购价低了34%,这意味着贝莱德对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前景的看法有所改变。

贝莱德旗下的另一只基金由于未能偿还7.8亿元的贷款,已经将位于北岸长风的两栋写字楼抵押,并且可能以低于原价42%的价格出售,这反映了贝莱德在上海商业地产市场面临的挑战。
贝莱德解释说,它这样做是为了控制风险和收回资金,但市场认为这反映了它对中国市场未来增值空间的担忧,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外资调整在华投资策略的迹象。
值得关注的是,贝莱德并没有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它增加了对中国科技行业的投资,这可能意味着它正在调整投资重点。

而李嘉诚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资产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交易方式和对象上,公众的敏感度非常高。
这次出售没有公开招标,并且似乎刻意避开了中国企业,时间点又恰好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言论重合,这让很多人怀疑李嘉诚的动机。
大家觉得这件事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可能还涉及更深层的考量,甚至有人批评他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利益。
商务部的专家白明公开表达了批评意见,香港《大公报》和前行政长官梁振英也对此表示不满。
面对各方压力,李嘉诚方面仅仅表示“暂缓”出售计划,并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或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中美关系紧张,让外国投资者更加担心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他们对未来发展抱持谨慎态度。
这些担忧反映在他们的投资策略上,也影响着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走势。
面对新情况,全球投资者也在调整在中国的投资方式,大家不再只盯着少数行业,而是开始分散投资,同时想办法降低风险。
现在外资更喜欢科技、新能源和消费品这些有潜力的新兴行业。

为了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也会利用一些金融工具来减少损失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外资公司也更加重视在中国本土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外资企业普遍选择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并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全球资本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规避风险,保障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抓住中国市场的新机遇,实现更好的发展。

可以说,这是外资企业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战略选择。
贝莱德策略调整、李嘉诚港口受关注以及其他外资的变动,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市场充满了机会,同时也伴随着挑战,高收益往往也意味着高风险。
对于所有投资者来说,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商业利益与国家发展,需要好好的考量。
参考资料:
李家超回应李嘉诚拟卖港口
界面新闻2025-03-18 13:27
李家超就李嘉诚卖港口表态后,长和股价跳水,巴拿马港口交易再掀波澜
华夏时报2025-03-21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