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腾讯张军又双叒叕出来表态了:“微信不提供已读功能,以后也不会!”这话一出,朋友圈瞬间分成两派——有人拍手叫好说“逃过一劫”,也有人骂骂咧咧“连个已读都不给,装什么清高”。作为一个被老板“收到请回复”折磨多年的社畜,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个功能到底该不该有。
一、已读功能是社交压力放大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凌晨两点老板发来工作消息,你手滑点开对话框的瞬间,屏幕上突然跳出“对方已读”——此刻你的血压可能比熬夜的咖啡还提神。这就是已读功能的杀伤力,它像给每段对话装上了倒计时炸弹,逼着人在“秒回”和“装死”之间玩极限二选一 。
张军说微信坚持不做已读功能,其实暗藏玄机。微信的定位从来不是高效办公软件,而是熟人社交的舒适圈。想想我们怎么用微信的:和家人唠嗑可以隔半天再回,和闺蜜吐槽老板能连发60秒语音,这种“松弛感”要是碰上已读功能,分分钟变成大型社死现场 。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微信连“对方正在输入”都设计得小心翼翼——只有反复切屏输入时才显示。这种克制背后,藏着产品经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成年人需要“已读装未读”的喘息空间。
当然也有人喊冤:“我需要已读功能确认客户看没看合同!”“异地恋对象总是不回消息,有个已读至少知道她安全”。这些需求真实存在,但问题在于——8亿人用的微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痒点 。
说到底,微信这次头铁不做已读功能,像极了班里那个坚持不补课的学霸——你可以说他不懂市场需求,但也得佩服他守住了产品底线。毕竟在算法无孔不入的今天,能有个地方让我们暂时逃离“数据监控”,喘口气发会儿呆,未尝不是数字时代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