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一眼识破空城计,为何选择退兵?临终前他对儿子说出了真相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12 11:26:38

【前言】

您说司马懿为啥放过诸葛亮呢?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诸葛亮那可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超级智者,他的智谋和策略那是相当厉害。而司马懿呢,也是个不容小觑的人物。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司马懿和诸葛亮多次交锋。按说司马懿有机会将诸葛亮击败,可他为啥没这么做呢?这其中的原因啊,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谁不知道诸葛亮智谋过人,那计谋用起来简直如有神助?想当年,在西城之下,魏帝国的大元帅司马懿只要挥动一下兵旗,就能把蜀汉的军师给拿下。怪了!明明知道其中有诈,可司马懿为啥还下令让全军撤退呢?这看上去好像是疏忽大意了,实际上却是司马懿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只是没人明白这里面的原因罢了。咱就随便猜猜,司马懿这么做,肯定不是没道理的!

【一、蜀汉新君登基,诸葛亮受命北伐】

刘备离世后,蜀汉的储君刘禅登上皇位,得到了谋臣诸葛亮的拥护。就在这一天,蜀汉的大臣们前来拜见新君,刘禅说道:“亮承担着如同国父般的重任来治理国家。”从此,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真正掌握权力的人。他天资聪颖,远超常人,深受百姓的拥戴,百姓们都期望他能够助力汉室的复兴。

刘禅性格软弱,政事都由诸葛亮来决断,蜀国的大权被诸葛亮掌握着。诸葛亮为人正直且严谨,对贤才极为渴望,能合理地任用人才。他广泛征求众人的意见,大量招揽贤士,让蜀国的国力逐渐变得强大起来。百姓们生活安定,对现状很满意,士气也很高涨,都盼着诸葛亮向北进军中原,替刘备报那血海深仇。

【二、魏国权倾司马懿,两雄势不两立】

曹操离世后,魏帝曹丕登上皇位。曹丕对大将军司马懿极为信任,他们都明白,天下归入魏国乃是必然之势。当曹丕四处征战时,常常让司马懿留守京城;而当司马懿出征时,曹丕定会派遣心腹大臣协助处理政务。曹、司二人齐心协力,司马懿在朝中权势极大。

曹丕被过继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这是为了扶持司马家。司马懿为人心思细腻、考虑周全,因而深受曹丕的信赖;而曹丕却昏聩无能,朝中政事都由司马懿来决断。司马懿手握大量重兵,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有勇有谋,实际上司马懿已然成为魏国的真正掌权人。要知道,刘备在世的时候,尚能和魏国相互抗衡;如今刘备去世,蜀国实力却大幅增强,必定对中原有所企图。朝中有两位权势极大的文臣掌控着局面,他们如同水火一般不相容,难免会相互争斗。

【三、百姓期盼北伐,刘禅忧国家基业】

刘备在世那会儿,蜀汉对曹操的雄才大略心存忌惮;如今曹操已然离世,刘备也已在地下长眠,蜀汉没了什么可畏惧的。诸葛亮打算向北进军中原,好为先帝刘备报仇。他多次和大臣们商讨出兵的事宜。整个蜀汉朝堂上上下下都受他影响,全都高举手臂呼喊“为汉室报仇雪恨!”刘禅执政经验不足,对于北伐这事也是顾虑重重。

他忧心父亲刘备千辛万苦打下的国家根基会就此崩坏,导致人心离散。要是这一回失败了,恐怕祖宗留下的基业就会从此萎靡不振。刘禅紧握着诸葛亮的手,轻声说道:“父皇已然离世,您和我就如同父亲和儿子一样。北伐中原不见得就能成功,倒不如稳固边疆领土,让百姓们过上富裕的日子。”他期望诸葛亮慎重考虑,别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这一件事上。

【四、诸葛亮誓死报国,刘禅不得已只能托付】

诸葛亮沉思了一会儿,语气坚决地说道:“咱身为大汉臣子,就该扶助国家。这事儿虽说不容易,可我定会竭尽全力。哪怕是战死沙场,我也毫无怨言!”瞧诸葛亮心意已决,刘禅便不再阻拦。他感慨道:“父皇的在天之灵,肯定会护佑咱们的。我年纪小不太懂事,国家之事就托付给您来打理了。”

“丞相父,这可就劳烦您啦!”刘禅清楚诸葛亮的抱负,也只好把国家的诸多事务交托给他。刘禅心地宽厚,着实不愿违逆诸葛亮的想法。他只能让诸葛亮尽力去办,期望别引发大的祸乱。尽管心中有所担忧,刘禅依然坚信,父亲的在天之灵会护佑蜀汉。只希望诸葛亮做事能慎重考虑,切勿盲目冒险。

马寿打心眼里为刘备托孤这事感到高兴。刘备去世那天,大臣们商量托孤这桩大事的时候,马寿就在旁边。他亲眼瞧见当时诸葛亮哭得稀里哗啦,伤心到了极点。这就说明诸葛亮把刘备当成自己最亲的人,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辅佐年纪还小的阿斗。眼瞅着北伐的日子快到了,马寿也跟着为蜀汉的未来操心起来。他盼着诸葛亮能够洗刷耻辱,把中原的土地给收回来。这位老者很虔诚地在刘备的墓前点了一炷香,磕头并发誓说:“咱老百姓都会使足劲儿帮忙,帮丞相达成北伐的心愿!”

【六、北伐艰难重重,马谡失职】

北伐的日子总算到了。诸葛亮整顿好军队,毅然开启了第一次北伐之战。这一次北伐,诸葛亮筹划了很长时间,可谓是费尽心思。他安排马谡带领军队率先到街亭安营扎寨,打算出其不意地攻打襄阳。哪晓得马谡还没打仗自己就先乱了阵脚,被司马懿给打败了。马谡这家伙狂妄自负,不听诸葛亮的指挥调度,这才导致战事失利。

诸葛亮火冒三丈,痛斥马谡玩忽职守。马谡羞愧万分,只能低头认罪。这场战役的失利,也让诸葛亮清楚地认识到,要战胜司马懿绝非易事。他开始深沉思索,这次的失败给了他一个狠狠的警醒。马寿在得知马谡违反纪律导致失败的消息后,也是极其失望,他埋怨马谡鲁莽自负,违背了亮公的交代。

【七、西城危机,空城计退敌】

与此同时,魏帝国的大都督司马懿乘势进军,领着十五万大军直奔成都而去。这消息一传来,整个蜀汉朝堂上下都被震惊了。马寿得知后,那是急得不行。“亮公这次怕是危险重重啊!”他满心忧虑,成天为蜀汉面临的危机操心不已。当下,诸葛亮手里仅有两千五百的兵力,根本难以抵御魏军的大规模进攻。蜀汉的形势极其不妙,蜀汉的大臣们一个个都惊慌失措,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唯有诸葛亮依旧镇定自若。他沉思片刻,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吾有法子应对。诸位莫急,可用空城之计,将敌挡于城外。”随后,诸葛亮让人下令,大开城门,城头上只留下他自己以及两名幼童。司马懿抵达城下环顾四周,瞧见诸葛亮安然地坐在城楼之上抚琴,心中不禁生疑:“此城中兵力稀少,定有蹊跷!”一番斟酌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下令撤军。马寿得知蜀军成功退敌的好消息后,兴奋至极。“亮公聪慧非凡,这一招着实高明!”他对诸葛亮的明智决策赞不绝口。

【八、北伐多次失败,国难难消】

然而经过这一回惊险万分的危机,马寿愈发清楚,要想战胜魏国、恢复中原,那是道阻且长,困难多多。只有持续积攒实力,才能够渐渐达成这一宏大目标。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诸葛亮持续进行北伐,可始终难以获得具有决定性的胜利。每次北伐结束后,他都会再三思考,探求失败的缘由。马寿虽说没在军队里,但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也知晓了北伐的战事情况。

他老是惦记着诸葛亮的状况,心里也一直为蜀汉能不能实现统一大业而发愁。北伐多次都没能成功,像马寿这样的百姓也渐渐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了。“这说不定是命运的过错啊!”马寿感慨着说,“国家运势的兴衰,不是人能够轻易左右的。”这些年北伐的失利,也使马寿越发明白了刘禅当初的担忧——想要统一天下容易,可要守住并巩固疆土就难了。刘禅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如今也总算证实了这一点。

【九、天道无常,百姓只求太平】

世间之事,自有其规律,老天也未必会事事帮忙。就算诸葛亮那般聪慧贤能,也不见得能够改变整个局势。这让马寿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一世,关键是要懂得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该后退,要知道满足,这样才能过得快乐。

做成大事挺难的,守住成果那更是难上加难;能让子孙后代安稳地住在蜀地,这也算是一种福气了。说到底,天下的百姓能够过得逍遥快活,这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晚年的马寿把名和利都看开了,对天下的纷争也不那么在意了。他就盼着天下能太平,百姓可以过上幸福愉快的日子。这才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呢。

【十、沧海桑田,功成身退】

唉,命运真是爱捉弄人啊,这场纷争还得持续好几十年呢。当马寿逐渐老去的时候,诸葛亮也在五丈原与世长辞了。在他临终之际,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走后,陛下莫要忘了我说的话啊!”迎着西边吹来的风,他的眼中满是泪水;边疆之地埋着无数白骨,而他的英名也将被载入史册。蜀汉的大业,终究难以复兴;那曾经的故国山河,如今也只留下了无尽的怀念。这天下啊,历经沧桑,兴衰不断循环;苍生的悲欢离合,最终都成了过往云烟。

马寿听闻诸葛亮在五丈原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他回想起亮公一生的功绩,对其英年早逝深感惋惜。亮公尽管没能实现北伐的志向,但已尽全力为国家效力。马寿最终在蜀地度过余生,虽然没能看到国家统一,可随着年岁渐长,越发懂得了人生的变幻莫测。浩瀚的历史长河淹没了众多英雄豪杰,我们每个人终归要看淡功名利禄,向生老病死低头。

【结语】

司马懿这般作为,怎会毫无缘由呢?在曹芳登基后,重获大权的司马懿成功掌控了魏国朝政。到了晚年,他深切地感受到权力难以长久维持,心中存有忧虑。临去世前,他对两个儿子说道:“我在魏国这么多年,官做到太傅,已达到臣子的巅峰。可众人都怀疑我有不轨之心,我也总是处于惶恐之中。你们日后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时,一定要看清形势,谨慎行事啊!”他的这番嘱托透露了他的心思。其实,当年放过诸葛亮,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要是那时抓住了诸葛亮,固然能彰显魏国的强大,可要是没了这个对手,司马懿自己也就没了功劳。没了诸葛亮这个竞争者,司马懿反倒会被魏帝猜忌。因此,留着一个强大的敌人,对司马懿而言也是一种保全自己的办法。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