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官有四类黄金岗位,如一个挨不上,那五品这道坎八成过不去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3-01 11:46:31

在清代的文职京官体系里,四品(包括从四品)那可是公认的一道坎儿呀。要是能迈过去呢,就有机会进到九卿的行列里头;但要是跨不过去这道坎儿,那大概率一直熬到退休的时候,也还只是个五品官儿呢。

在清代,官缺存在肥瘦、清要的区别。评判一个岗位是不是重要,可不光看品级高低,有时候品级低的岗位,升迁起来反倒更快。那到底哪些岗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没跑儿,就是翰、詹、科、道这四个系统。

【京官岗位的等次之分】

京城里各个部院衙门,按其性质来分的话,能分成行政岗、储备岗、监察岗、后勤岗以及专业岗这五大类。

行政方面的岗位呢,说的就是像六部啦,还有理藩院、大理寺、通政司等等这些地方。它们主要承担的任务就是推动和落实国家颁布的那些政令。

翰林院、詹事府被叫做储备岗,这俩衙门对官员出身的要求那是相当高的。得先通过朝考被选上庶吉士,然后经过三年散馆考试,成绩还得特别优异,这样才能当上翰詹官。在明清两朝的时候,翰林的身份可尊贵啦,是以后当宰相的储备人选呢。

监察岗说的是都察院和六科。在明代,都察院和六科是相互分开的,到了雍正那时候,就把六科并到都察院里头了,这也就是常说的“科道合一”。都察院承担着监察众多官员的职责,所以对在这任职的资格要求也比较高。

京师有一些边缘部门被叫做后勤岗,像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太仆寺等等,它们主要承担着为国家以及宫廷干后勤活儿的职责。

专业岗呢,就是那种要有专业技能的部门,就好比钦天监、太医院、乐部、造办处这些地方。这些部门一般都有家族世袭的特点,基本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很少有是通过科举考试出身进到这里面来的人。

很明显,在这五大分类里边,储备岗和监察岗是最被读书人和朝廷看重的,这两个岗还是官员晋升的快速路子呢。翰詹科道说的就是翰林院、詹事府,还有都察院的十五道监察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

【翰林院、詹事府的升迁路线】

新科进士要是通过朝考被选为庶吉士,这时候还不算国家正式的职官呢,就只能享受七品官的俸禄待遇。等散馆之后,会有一部分成绩很不错的,能留在翰林院工作。

殿试发榜之后,一甲的三名会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的官职。剩下的庶吉士呢,得按照原来的甲次来授官,二甲的进士能授编修这个职位,三甲的进士就只能授检讨啦。就像曾国藩,虽说他在散馆考试里成绩挺靠前的,可因为他是三甲进士,最后也只能被授检讨这个官儿。

在乾隆那时候之前,翰林官要想升迁的话,仕途可是相当优越的,差不多就不存在一直待在原地、升不上去的状况。编修、检讨这俩职位算是翰林官刚开始起步的地方,要是接着往上晋升呢,依次就是侍讲、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啦(按照清代的官制来说,读的地位比讲的地位稍微高那么一点儿)。

在官场里头啊,翰林升官有个专门的叫法,叫“开坊”呢。咋就算是“开坊”了呢?就是从编修或者检讨这个级别,能升到侍讲、侍读的话,那就属于“开坊”啦,这就代表着往后的仕途啊,可就要走上快车道啦。

翰林院编制不多,好多翰林官常常会去詹事府干活儿。詹事府原本是东宫那边的机构,可到了清代,因为不立太子了,詹事府就变成了一个没啥事儿干的清闲地方。就像乾隆说的那样,詹事府根本就没必要存在,也就是给翰林官升迁当个中转的地儿罢了。

翰林官一般咋升迁呢?基本路子就是先开坊,完了一级一级往上升。等做到三品的詹事这个位置了,那就有机会被提拔成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接着再升成尚书,最后就能入阁拜相啦。当然了,也有在六部干活或者被派出去搞学政之类情况的,但大体上还是照着这条晋升的主要线路来走的。

【十五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

御史跟给事中这俩官儿品级可低啦,都是七品的。一般来讲呢,新科进士通常也就是被授予六部主事或者内阁中书这样的官职,没办法直接当上御史的。

按定制来讲,御史、给事中要是出现空缺的话,那就得搞选拔考试,这考试叫“考选”,在京城的那些科甲出身的官员,都有资格去参加这个考试。至于报考御史、给事中的主要人群呢,就是各个部里的司官啦,也就是六品的主事,还有五品的郎中、员外郎这些人。

好好的六品、五品官不当,为啥非得去考科、道官呀?这里头是有缘故的。打明代起,科道官就一直挺热门,那些科甲出身的人都把当科、道官当成一辈子的追求呢。不过最要紧的,还得是科、道官升迁的速度快呀。

科道官和行政官分属两个不一样的体系,拿现在的说法来讲呢,就是公检法跟其他行政部门分开啦。就晋升这方面来看呀,科道官大体上是在自身所在的体系里晋升的,像御史、六科给事中会升为掌印给事中、佥都御史、都御使,甚至能升到都察院堂官呢。

科道官呢,是道员、按察使的备选人员哦。在清朝初期呀,好多道员都是以佥都御史的身份被派到外地去任职的呢。而且按察使本来就肩负着监察地方官员的责任呀,这么看来,这专业方面是很契合的啦。再说了,道员、按察使都算是地方上的高级官员呢,他们要是想往上升任巡抚、总督的话,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的哟。

除了翰詹科道这些官员外,其他官员在仕途升迁这块会碰到不少阻碍呢。不过他们在仕途前期的时候,升迁还不算太难事儿。就好比在六部里当主事的,要是任期满了,在京察的时候能评上一等,那就有机会升职啦,可以升成员外郎,或者干脆直接被提拔成郎中呢。

五品之后再想往上晋升就难啦。为啥呢?因为从四品往上啊,官员身份就有了大变化,有了“堂官”和“司官”的区别。堂官是部院的头头,司官呢,只是部院里面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儿。所以在清代官场有个说法叫“堂不降司”,意思就是一旦当上了堂官,就不会再被降到司官的位置。很明显,从司官晋升到堂官,可不只是品级提高了,那也是阶层的一个大跨越呀。

在京官的序列里头呀,五品以下的官员数量占多数,四品以上的岗位那可少得很,没几个,就因为这样,五品要想升到四品可太难啦。好多人做到郎中这个职位之后呢,就会从这个部被调到那个部,来来回回调动个几次、十几次的都太常见了,所以大家就把五品升四品这种事儿叫做“九转金丹”啦。

晚清那时候,地方官的身份地位往上提了,翰詹科道就没以前那么吃香啦,好多京官反倒更乐意去地方上任职,就算是只当个知县也不在乎。为啥呢?就因为当时官场特别腐败,当官的可不看重那些虚名了,能拿到手的真金白银才是当官的最终追求呢。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