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镇襄阳

涛涛评历史 2023-02-21 05:50:02

吴国被灭距羊祜去世已有两年,朝中大臣向晋武帝敬酒庆贺统一时武帝说“此羊太傅之功也”,羊祜长期镇守荆州,于百姓有功,去世后“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焉”。

晋武帝为何会说吴平是羊祜的功劳,荆州百姓为何如此拥戴羊祜,为何羊祜如此高的评价?

1.羊祜基本简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即今山东费县人。《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载:“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羊祜博学又善谈论,受到郡县诸人的赏识,郡将夏侯威甚至将其兄长夏侯霸之女许配给他。州郡也多次征召羊祜,但都不愿应召,太原郭奕称赞他为“今日之颜回”。司马昭为大将军时,征召羊祜,他依然不愿就任。司马昭只好命公车特地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不久迁为给事中、黄门郎。司马昭后以羊祜为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同执掌朝中机密,又任为中领军,统率宿卫禁军。武帝受禅,羊祜凭借辅佐之功,官至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羊祜从就任中书侍郎开始进入仕途,成为司马氏集团的一员。泰始五年(269 年),武帝意欲伐吴,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镇守襄阳。羊祜因镇守有功加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为征南大将军。

泰山羊氏,为汉末的世家大族。羊祜出自泰山羊氏,高祖羊侵是安帝时的司隶校尉,曾祖羊儒是桓帝时的太常,祖父羊续为汉末的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曹魏的上党太守。

泰山羊氏在魏晋时期的崛起,则与河内司马氏有密切的关系。泰山羊氏先后有两位女子嫁于司马氏,且两人都被立为皇后,羊氏因此成为西晋一朝重要的外戚。其中一位是羊衜之女羊徽瑜,即羊祜之胞姐,嫁给景帝司马师为妻,后被尊为景献皇后。羊徽瑜是泰山羊氏第一位嫁于司马氏的女子,成为羊氏与司马氏之间重要的纽带。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获得了世家大族泰山羊氏的支持,羊祜、羊琇曾对晋武帝有佐命之功。泰山羊氏则成为西晋时期重要的外戚,家族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位则是羊玄之的女儿羊献容,嫁给惠帝司马衷,贾后被废之后被拥立为皇后。在八王之乱中,羊献容皇后几经废立,而羊氏家族亦是几度沉浮。泰山羊氏作为外戚,家族兴衰与皇权有密切的关系,随着西晋的灭亡,羊氏家族开始衰落。

2.襄阳守将的选任

襄阳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魏、蜀、吴三国在襄阳进行了多次战役。襄阳与江陵同为荆州重镇,刘表初为荆州牧时谋士蒯越曾对他说“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

司马懿也曾对魏文帝说:“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同样,襄阳对于西晋来说也至关重要,是灭吴的前沿阵地,晋武帝为何会选用羊祜镇守襄阳?

不具备灭吴的条件

司马昭之所以选择先灭蜀国,一方面是因为吴国有长江之险,需要水陆并进;另一方面是南方湿气较重,容易发生瘟疫。司马昭原本想在灭蜀三年之后伐吴,不料却于咸熙二年(265 年)去世,伐吴之事也就只能交给其子晋武帝去完成了。然而,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并没有立即伐吴。晋武帝于泰始元年(265 年)十二月即位,咸宁五年(279 年)十一月才下令正式伐吴。从晋武帝即位到下令伐吴,长达 14 年,距文帝司马昭打算伐吴的时间推迟了 13 年。

西晋初创,其经济实力也不足以支撑伐吴,尤其是前线地区没有充足的军粮。泰始五年(269 年),羊祜出镇荆州时,襄阳甚至“军无百日之粮”。晋武帝不敢轻易举兵伐吴,只能是先选择合适的人镇守晋、吴边界要地,为日后伐吴做准备。

羊祜镇荆州是伐吴准备里的重中之重,对于荆州的经营关系着西晋灭吴之战能否取得胜利。伐吴的准备工作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积累,更重要的人心的归附。人力、物力等的积累相对容易,而人心的征服往往很难。晋武帝在荆州一地必须选择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这一准备工作,而羊祜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羊祜的德行与才能

西晋的政治和社会风气非常的堕落与腐化,有德之人少之又少。然而,羊祜本人却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气相反,是西晋一朝为数不多的纯德之人。

其一,屡让进封。武帝受禅时改封羊祜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他坚决不受,只好进本爵为侯。其后武帝加封他为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羊祜上表辞让。武帝划分泰山五县为南城郡,加封羊祜为南城侯,他又辞让。

其二,为官勤勉。羊祜出镇襄阳后,通过开垦田地积蓄粮食,进据险要并开建城池,修缮兵器与训练士卒,修建学校以教化百姓,为日后伐吴做了积极准备。

其三,不营私产。羊祜的女婿曾劝说他要经营一定的私产,这样才能有归附和拥戴的人。但羊祜却不以为然,并告诫他的几个儿子“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甚至将自己仅有的俸禄用来周济族人和赏赐将士,以致家无一点余财。

其四,为人谦让。贾充、裴秀、王沈、羊祜与荀勖五人颇受武帝的信任,皆被委以重要之职。羊祜却以贾充、裴秀皆是前朝有名望的大臣而处处谦让。羊祜不恋高官厚禄,为官勤勉而多所建树,崇尚节俭之风,不恃宠而骄,这些都与当时的官场与社会风气格格不入。

羊祜还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晋书·羊祜传》载:“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羊祜不仅是能带兵打仗,而且更重要的是懂得征服人心。羊祜绑了邓香又放了他,而邓香则念羊祜的恩情率部曲归降,这足以说明羊祜作为将领的高明之处。

最能体现羊祜军事谋略的还是他的《平吴疏》。羊祜在《平吴疏》里分析了晋、吴双方的优势、劣势,并提出了伐吴的具体战略。西晋的灭吴之战大体上是按照羊祜的伐吴战略执行的,而最终吴国被灭,更是证明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平吴疏最终成就了羊祜,使他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将才。

征伐吴国的意愿

羊祜出自经学世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儒家“大一统”的观念对他来说根深蒂固。“大一统”观念成为他支持伐吴的重要原因。在“大一统”观念下伐吴成为正义之举,是合乎天道与顺乎民意的。

3.羊祜与西晋统一

咸宁五年(279 年)十一月,晋武帝起兵二十余万大举伐吴,分兵六路,水陆并进,直指吴国都城建业。太康元年(280 年)三月,吴国末帝孙皓投降。孙吴的灭亡结束了近六十年的三国时代,中国再次实现统一。西晋之所以能够灭吴,与羊祜在襄阳的经营密不可分。

灭吴之策

西晋建立后就积极准备伐吴,准备工作主要由羊祜、杜预、王濬三人完成,三人中羊祜当居首功。羊祜虽未参与灭吴之战,但确是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重要功臣,武帝在平定吴国后曾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出镇荆州后,在粮食储备、兵器修缮、士卒训练与城池开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羊祜多次向晋武帝陈说伐吴计划,可以说他是伐吴之战的总策划。羊祜在给晋武帝的《平吴疏》中提出:“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 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

羊祜的伐吴计划包括步兵和水师两大主力,步兵主要进攻江陵、夏口、秣陵三地以分散吴人兵力,巴蜀水师则趁其兵力空虚而顺流直达建业。咸宁五年(279 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武帝任命太尉贾充为大都督,驻守襄阳,节制诸军。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与安东将军王浑负责东线作战,建威将军王戎和平南将军胡奋负责中线作战,镇南大将军杜预负责西线作战,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则负责水上作战。水陆共计二十余万兵力,陆上东、中、西三线分别指向建业、武昌和江陵三地,巴蜀水师则利用上游优势直达建业。在水师与步兵的配合下,杜预和王濬、王彬等人在近三个月的时间内结束了西线作战,打开了吴国的西大门。王濬与唐彬率水师顺流而下,与胡奋、王戎共同进据夏口、武昌。不久夏口、武昌攻破,中线作战获得胜利,建业再无屏障。吴国丞相张悌集结兵力,与王浑、周浚战于板桥,做最后一搏。王浑大败张悌,斩悌及其属将孙震、沈莹,孙皓请降。三月,王濬的水师直达建业的石头城,孙皓备亡国之礼,向王濬投降。

在伐吴之战中,武帝虽分六路出兵,但步兵所指向的仍是江陵、武昌、建业三地,水师亦是自巴蜀顺流而下。可以说,西晋伐吴之战的军事部署基本是按照羊祜在《平吴疏》中提出的作战计划进行的。吴国最终被灭,更证明了羊祜《平吴疏》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羊祜本人也因《平吴疏》成为西晋统一的功臣。

举荐灭吴将领

羊祜注重选拔合适的伐吴将领,杜预、王濬就是他向晋武帝举荐的。羊祜-病重,推荐杜预出镇荆州。羊祜去世后,晋武帝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军事。杜预一到荆州就大败镇守西陵的吴国名将张政,又使反间计使吴国战前易将,为西晋伐吴提供了条件。

汉末三国中的曹魏已被西晋取代,蜀国也被西晋消灭,而孙吴却依然屹立于长江之南。孙吴作为三国中历史最久的国家,又有长江作为屏障,自然会使西晋的大臣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发动伐吴之战。羊祜、杜预、王濬等将领之所以支持伐吴,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吴国外强中干的实质,也看到孙皓是一位昏庸之主。西晋最终能够平定吴国,实现统一,离不开羊祜、杜预、王濬几位的坚持与努力。其中,羊祜是核心人物,杜预、王濬二人实际上是完成他未完成的统一大业。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