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军事家,政治家,卫国左氏人。
在中国军事史上,吴起是一个极具争议又无法忽视的名字。他既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也是变法强国的改革先锋,但同时也因“杀妻求将”“母死不归”等行为饱受道德争议。作为与孙武并称“孙吴”的兵家亚圣,他的一生堪称战国时代权力、理想与人性碰撞的缩影。
一、从富家子弟到亡命之徒:吴起的早年经历
吴起出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的富裕家庭,家财万贯却非贵族出身。他早年散尽家财以求仕途,却屡遭失败,反被乡邻讥讽。愤怒之下,他竟挥剑斩杀三十余名嘲笑者,逃亡前对母亲立誓:
“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随后,他拜入儒家曾申门下学习,却在母亲去世时拒绝回乡守孝,被逐出师门。这一行为彻底背离儒家伦理,却也让他转向兵家,开启了军事生涯的起点。
二、军事奇才的崛起:从鲁国到魏国的辉煌
——杀妻求将:鲁国的功名与背叛
前412年,齐国攻鲁,鲁穆公因吴起之妻为齐人而犹豫任用。吴起为表忠心,杀妻示诚,率军大败齐军,留下“杀妻求将”的千古污名。然而,功高震主的他终因谗言被免职,被迫流亡魏国。
——魏武卒与河西之战:军事改革的巅峰
在魏国,吴起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他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选拔标准严苛:士兵需负重百斤行军百里,合格者全家免赋税、赐田宅。
凭借这支精锐,他率军夺取秦国河西之地,设立西河郡,并以五万兵力大破五十万秦军于阴晋之战,创下战国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阴晋
吴起治军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亲吮士卒之疽”的故事更体现其驭兵之道(《韩非子》载:
士兵母亲因吴起为子吸脓而预知其战死,侧面反映其激励手段之效)。
三、变法强楚:改革家的理想与悲剧
1. 楚国的崛起与贵族之怒
因魏武侯猜忌,吴起投奔楚国。楚悼王任其为令尹(宰相),支持其推行变法:
- 打击贵族:废除世袭特权,三代以上贵族取消爵禄,迁至偏远地区垦荒。
- 整顿吏治:裁撤冗官、削减俸禄,将资源集中于军队建设。
- 强化国防:改良筑城技术,扩建郢都,南征百越,北抗三晋,饮马黄河。
变法使楚国迅速强盛,却触动了旧贵族利益,埋下杀身之祸。
2. 临终反杀:七十家族的陪葬
前381年,楚悼王病逝,贵族趁机发动兵变。吴起中箭后扑向悼王尸体,箭矢贯穿王尸。按楚律,毁伤王尸者灭族。新君楚肃王借此诛杀参与叛乱的七十余家贵族,吴起虽遭车裂,却以最后一计复仇。
四、争议与评价:毁誉参半的亚圣
1. 道德污点与历史评判
吴起的一生充满争议:杀妻、母死不孝、叛逃多国,被斥为“不仁、不义、不孝、不忠”。曹操评其“贪将”,却也不得不承认“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宋代因其德行瑕疵将其移出武庙十哲,但军事成就仍被后世尊为“亚圣”。
2. 思想遗产:《吴子兵法》与军事哲学
吴起所著《吴子兵法》(现存六篇)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强调政治与军事并重。他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提倡慎战而非穷兵黩武。其思想融合儒法,既讲“以德治国”,又重“明法审令”,成为战国思想转型的关键人物。
吴子兵法
五、历史回响:吴起的双重遗产
吴起的悲剧折射出战国变法的普遍困境:改革者需依赖君权,却难以撼动贵族根基。他的军事理论与魏武卒制度影响深远,为后世职业军队奠定基础;而楚国之败,亦预示商鞅、王安石等改革者的相似命运。
郭沫若曾言:
“若吴起变法成功,统一中国者未必是秦。” 此言虽为假设,却道出吴起未能实现的抱负——一个因超前于时代而陨落的改革者,终以传奇与争议长存史册。
今天就聊到这里,下一回,我们将揭晓一个主张以人为本,以战止战的春秋统帅,各位睿智的大大们,你们猜猜他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