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rt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历经数载春秋,尽管其车型为适应国内消费者偏好而逐渐增大尺寸,但其销量却未见明显提振!
失业君小编 | 文网络 | 图
步入2024年,smart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尤为黯淡,销量大幅下滑。据统计,该品牌在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全球总销量仅为4.39万辆,其中海外市场销量更是低至1.4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了28%和3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smart在欧洲市场遭遇了重创,2024年10月的销量仅为47辆,同比跌幅惊人。在中国市场,smart的销量同样未能达到预设目标。截至2024年11月底,其累计销量仅为2.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这一数字与其年初设定的“确保5万辆,力争6万辆”的销售目标相去甚远。为了提振销量,smart在国内市场推出了一系列新品,并尝试了降价等促销手段,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取得显著效果。面对持续不振的市场反馈,smart的销售网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多家经销商已选择退出网络,其中不乏smart精心布局的直营旗舰店,以及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一线汽车消费城市的核心门店。销量下滑与质量问题的双重打击,让经销商对smart品牌的信心出现了动摇。用户的投诉焦点集中在动力电池故障频发、智驾功能未能如期交付以及车辆噪音过大等问题上,这些问题不仅严重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更对smart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害。因此,经销商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库存积压问题日益严重,最终导致部分经销商选择退出smart的销售网络。
经销商网络的萎缩,不仅直接削弱了smart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覆盖范围,更深刻地反映出品牌在终端市场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减弱。这种趋势一旦形成,便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smart的销售困境,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此外,smart的内部管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Smart中国营销公司的CEO易寒曾公开表达了对吸纳极越品牌一线门店员工的期望,然而随后公司却推出了绩效优化计划(PIP),这一举动引发了内部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还可能引发人才流失的风险,进一步削弱了smart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失业君小编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各大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入这一领域,导致市场竞争态势愈发白热化。smart品牌在这一背景下,可能在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以及价格定位等多个维度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正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他们不仅关注车辆的基本性能,如续航能力、加速表现等,还愈发重视产品的品质表现、智能化配置以及整体的用户体验。smart品牌若无法紧跟这一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推出符合消费者期望的高品质、智能化产品,其销量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国内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观念正逐步走向成熟与理性。他们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不仅关注价格因素,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以及品牌所提供的附加价值。这意味着,smart品牌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与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价格策略,提升服务品质,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议
网友热议
@韩汉penny(IP苏):
中国车主口味已经变了……

@南京按哥(IP苏):
现在作为新能源车,smart这外形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桂曙修Lyhfht(IP苏):
可以比豆椒鱼头贵一点,多了不行。

@Mr喇叭嘴儿(IP苏):
这种小车主打就女性车主,目标群体少一半,销量也就少一半了。当然,有精品路线是个策略,对提升品牌形象有好处。
@金鳜皮克斯(IP苏):
国内老板而言,选择这个品牌做经销商,恐怕是要赔的。

@henan小卫(IP豫):
这车本来就小众,销量低点也无可厚非。

最后一条,
是小众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