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毛主席的照片都是由谁拍摄的吗?照片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

历史博览馆 2025-04-06 08:46:32

伟大的历史需要有伟大的记录者,就像司马迁著就《史记》,陈寿写下《三国志》,没有这些人的记录,即使我们的历史再伟大,都会被淹没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口水之中。

毛主席那一张张生动的历史照片,就是由一位位伟大的摄影师记录下来的。感谢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用顽强的意志力,拍摄下了一张张生动的照片,成为了我们伟大历史最重要的证明。

徐肖冰是我党伟大的摄影先驱,他从事电影、摄影工作70余年,为党的摄影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拍摄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党和国家的宝贵历史资料。

说起第一次为毛主席拍照,徐肖冰总是感慨万千。

那是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他在山西太原参加八路军之后就赶往了延安。他被分配到后方政治宣传科做摄影工作,在他身边工作的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有战功赫赫的大将谭政,也有从井冈山一路拼杀过来的老干部李兆炳。

徐肖冰作为一个刚刚调来的毛头小伙子,对延安的一切都还非常陌生。老干部们为了他能尽快投入工作,都对他分外的关心,经常带着他出入延安的各个单位和场合进行拍照。

在一段时间的工作熟悉之后,他终于获得了为毛主席拍照的机会。

当时,毛主席正在抗日军政大学演讲《论持久战》。徐肖冰带着照相机,准备给毛主席多拍几张照片。

然而,当他来到会场,整个人都懵了。因为毛主席的演讲太受欢迎了,会场里黑压压地挤满了人。

徐肖冰每次想要举起相机为毛主席拍照时,总是会被一个个人影挡住。没有办法的徐肖冰只好一边保护着相机,一边在全是人的会场中挤来挤去,终于让他挤到了毛主席的侧面。那里的观众较少,虽然只能拍到毛主席的侧脸,但是同样铸就了经典。

毛主席此时正讲得有声有色,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听起来格外的亲切。

有时,毛主席会穿插着讲一些故事与笑话,令会场上不断地爆发出笑声和掌声。大家的情绪都十分兴奋,斗志昂扬!

毛主席说:“现在我们来把持久战问题研究一下。什么是持久战?这是个问题。只有根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例如单说敌人是帝国主义的强国,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就有陷入亡国论的危险。因为单纯地以弱敌强,无论在理论上,在实际上,都不能产生持久的结果。单是大小或者单是进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样。大并小、小并大的事都是常有的。进步的国家或事物,如果力量不强,常有被大而退步的国家或事物所灭亡者。多助寡助是重要因素,但是附随因素,依敌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的大小。因此,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毛主席的这段话讲得是那样精辟与独到,大家都听得入神。徐肖冰就趁此机会抓拍了一些镜头。其中一张就是毛主席侧着身、打着手势讲话的那一张。

这张照片第一次与观众们见面是1968年,摄影界给予这张照片的评价非常之高,因此这张照片是一发再发,却极少有人知道这照片是谁拍摄的。

1945年,抗日战争获得了伟大的胜利。毛主席为了中国能够真正实现和平,不顾自己个人的安危,大义凛然地前往重庆。所有在延安生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机场上,送毛主席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场景。

1945年8月28日,延安机场人山人海,不计其数的军民来到这里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徐肖冰因为要拍照,他早早地来到了机场,站好了位置等候着毛主席。毛主席那天坐着美军观察所提供的吉普车来到机场,下车之后,他与热情欢送的军民们握手告别。

那天,毛主席穿着灰色的中山装,头上戴着周恩来送的盔式帽,身材显得格外高大。当毛主席走上飞机时,他回过头来,挥舞着盔式帽与人民群众告别。

就在此时,徐肖冰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伟大的瞬间。这张照片也成为徐肖冰的得意之作,在许多地方发表与展览。

除了徐肖冰外,毛主席的经典照片背后还有一位摄影大师,那就是吴印咸老师。

早在来到延安之前,他就已经是享誉中外的摄影师了。1938年他怀抱着满腔的热血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担任延安电影团摄影队长,电影团负责人。

在延安的拍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面对敌人的封锁,他们的拍摄器械严重不足,还要面对敌机轰炸带来的损耗。

1938年9月的一天,吴印咸正在电影团基地检修设备,他把摄影机的零件都拆了下来,检查完之后,正准备装上。

突然,一阵飞机的轰鸣声响起,紧接着,炸弹在他的不远处爆炸。吴印咸来不及多想,他奋不顾身地扑到零件之上,死死地用身体护住它们!

这时,房子被炸坏了,房梁之类的东西纷纷掉落在他身上。他被碎木头、石块与泥土埋在了下面,但是他依旧没有任何动摇!

轰炸过后,周恩来副主席赶紧带着人来救援。幸运的是,所有的电影团工作人员都安然无恙。人们将吴印咸从废墟中扒出来,他没有什么大碍,在他的保护下,零件也没有任何损伤。

原来,当时他们都在一个土炕的旁边。炸弹落下时,被炸塌的房梁被土炕挡住了。

周恩来幽默地说:“真危险呢!是那个土炕救了你们。看来你们应该住窑洞,至少安全有保障。遗憾的是当时摄影机没有准备好,要不我们就能拍下敌机轰炸的场面了!”大家听后,全部都哈哈大笑,全然没有被敌机轰炸之后的恐惧感。

1939年1月,毛主席曾经与吴印咸、徐肖冰等摄影工作者讲过这样的话:“由于我们在经济上处于困难时期,搞电影是很费钱的,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就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再过三五年或七八年之后,你们可以拍很多的电影!”

这段幽默的讲话,令这些摄影工作者在最艰难的时期,都保持了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根据吴印咸的回忆,当时他们缺少胶片,在不能拍电影时就拿出相机拍照片,记录延安军民奋勇抗日的英勇事迹。

他们没有自来水,就用自己的肩膀一担一担地从山下的延河里挑水到山上洗片;没有电,就利用阳光印片和放大。在他们的勤奋与乐观下,才为我们带来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1943年11月29日,毛主席给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们讲话,并做组织起来的报告。由吴印咸担任摄影工作。

会议是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里召开的,礼堂比较大,讲台在中间,光线比较暗,胶片也已经过期五年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重重困难下,吴印咸依靠他丰富的经验,拍摄出了一组经典的毛主席演讲照。

这些照片都是党与国家伟大历史的见证,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这些照片依然散发着它耀眼的光辉,为我们这些后人讲述着曾经那段艰苦卓绝、荡气回肠的历史!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