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单位找的保洁员都是外包的。就是劳务或中介公司给找的保洁员。文化水平不算高,这样的人也成了间谍。
3月19号。刚报道一个间谍被判死刑。那个是个科研所的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因为自己没受到重用,认为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对工作单位怀恨在心,选择离职。
离职之前,自己保留了大量的涉密资料。他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卖钱。
离职后,因为炒股失败,到处欠钱。就开始倒卖情报。被抓之后判处死刑。
3月28号报道这个间谍就成了保洁员。
不是间谍化妆成保洁员,是这样的话只能佩服国外的间谍机构。
但她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们认为没文化的阿姨大妈保洁员,就知道什么是情报,什么是机秘。关键问题是她居然能找到境外的情报机关。这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找不到。一个大妈居能做到,也是个做间谍的料。

我们这个保密材料分为秘密级,机密级和绝密级。
这个保洁员在两年间,窃取了六项情报,两项秘密级资料,一项机密机资料。据他交代,这些资料卖的钱比他10年的工资还要高。
他能得到这些情报,就是因为他是个保洁员。太不起眼儿了,工作人员就疏于防范。但这个保洁员是个有文化的人,至少是有头脑的人。知道自己接触这些东西。是可以换钱的。

她借着清理领导办公室的机会,用手机偷拍文件柜密码、把碎纸机里的残片偷偷拼贴,微型摄像头藏在扫把杆儿里,甚至把窃听器伪装成空气净化器的滤芯。直到国安部门顺着境外IP地址倒查,才发现这个每天勤勤恳恳打扫卫生的大妈。居然是个间谍。
所以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间谍情景在现实中就出现了。间谍不仅仅是工作人员,保洁员,维修工,凡是有可能接触到文件的都有可能是间谍,或者有可能成为间谍。
判死刑那个间谍说明部门防范的强度不够。保洁员这个间谍说明部门防范的范围不够。
并不是说间谍的功夫有多高深。通过多神秘的手段窃取,而是自己的防范意识没有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