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样板戏风靡一时。在它的创作中,一些场景富有象征意义。例如在杨子荣与座山雕的对峙场景中,这种颠倒表现得尤为明显:原本座山雕稳坐舞台中央,而今却移到了侧边,而手握“联络图”的杨子荣则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展现出他的主动与自信。每当杨子荣唱到“说话间掏出图一卷”,引得座山雕在舞台上四处打转时,观众们总会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
相较于早期演出中杨子荣“弯躬曲膝,侧立一旁”,而座山雕则“居高临下,气势逼人”的场景,剧组自豪地认为,观众的掌声不仅是对杨子荣英雄气概的认可,更是对剧中所体现的“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苦,都要压倒一切敌人”的壮志与智慧的共鸣,它反映了台下观众的心声,极大地提振了人们的士气,同时也严重挫伤了敌人的威风。

当然,这确实是观众观剧反应的一部分,但也可能存在其他因素。例如,当座山雕用黑话盘问杨子荣时,他脚蹬椅子,巧妙地借用了传统戏曲《通天犀》中的椅子功,在椅子上做出蹦跳的身段,生动地表现出他的嚣张气焰。而当杨子荣唱出那句关键词“图”时,座山雕猛然站起,紧随其后也念了一声“图!”,随后随着杨子荣的唱腔在舞台上走起了圆场,饰演座山雕的贺永华更是运用了穿高统大皮靴走“矮子步”的高难度技巧。
观众们的掌声,或许也是对这些精湛技艺的喝彩,或者仅仅是因为座山雕那“矮步打转的狼狈相”巧妙地衬托出了杨子荣的巍然高大,从而让观众们感到趣味横生。因此,即便座山雕被边缘化到了舞台的一角,观众们依然觉得这一角色“有趣”至极。

在当时的语境下,作为“普通人”的群众始终扮演着等待拯救的角色。他们的拯救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身体的拯救,二是精神的拯救。在思想的光辉照耀下,“英雄”的出现显得尤为及时且合理。在《智取威虎山》中,小分队原本是为了消灭座山雕而来,但当他们目睹了座山雕对夹皮沟的洗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他们毅然决定驻守夹皮沟,发动群众,共同对抗座山雕,将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实现“人民得解放,翻身作主人,深山见太阳”的美好愿景(第三场)。
另一方面,英雄们还肩负着“耐心宣传政策”的重任(参谋长语),他们不仅要拯救群众的身体,更要拯救他们的精神。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他们鼓励群众敢说、敢控诉(如第三场中小常宝的控诉),更要敢干(发动群众对付座山雕),从而将他们培养成“准英雄”(李勇奇和小常宝就是群众中的杰出代表)。
李杨曾指出,“《林海雪原》在借鉴‘英雄传奇’策略,将敌我矛盾简化为‘正’与‘邪’对立的同时,更进一步采用了‘神魔小说’的策略,将正邪对立升级为‘神’与‘魔’的对立。”这意味着,样板戏不仅通过政治话语逻辑将敌人置于应被消灭的境地,还巧妙地运用民间日常伦理秩序的道德逻辑,剥夺了土匪的“道德合法性”。

孟悦也指出,“民间伦理逻辑的运作与政治话语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民间伦理秩序的稳定是政治话语合法性的重要前提。”在《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一登场便站在了民间伦理秩序的对立面,他不顾匪参谋长的劝阻——“兔子不吃窝边草”,公然洗劫了家门口的夹皮沟。在第十场“急速出兵”中,参谋长与李母的一段对话便深刻反映了这一点:
参谋长关切地问道:“大娘,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李母满怀感激地回答:“够了,夹皮沟能过上这么个好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啊!要不是你们来了,这年还不知道该怎么过呢!”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深感激,更凸显了座山雕等土匪对民间伦理秩序的严重破坏,以及解放军作为“英雄”形象出现,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自1963年起,全国文艺界便掀起了一股文艺阶级化、革命化的汹涌浪潮,这股浪潮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通过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生动反映阶级间的革命斗争,从而发挥教育的强大作用。对此,张贤亮也曾表达自己的批评: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一枝独秀,样板戏繁荣本身就是一种畸形,也是一种霸道!

在此背景下,对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明确指示,无疑也是对这一方针的积极响应与践行。《红色娘子军》原作的编剧梁信,在《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昆剧<琼花>有感》一文中,更是深情地写道:两个剧团都倾注心血于“琼花传”的书写,没有被繁琐的时间线所束缚,这使得编剧在描绘琼花的坎坷命运、她的新生与成长、她的独特性格与丰富情感时,能够挥洒自如,笔触集中而深邃。对于芭蕾舞剧而言,这样的成就尤为难能可贵。
无论是编导的匠心独运,还是观众的深切体会,都充分证明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上演之初,始终贯穿着“成长”这一核心主题。尽管“阶级斗争”的思想在当时已初现端倪,但其影响力显然尚未足以掩盖“成长”这一主线的光芒。

在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与洪常青一样,都是举足轻重的“主要英雄人物”,她更是这部舞剧中绝对的女主角。她曾是一个地主家的丫头,身上承载着旧中国无数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妇女的痛苦与不幸。然而,她并不甘于忍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凌辱,内心深处燃烧着反抗与斗争的熊熊烈火。在党的指引下,她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红军,在党的关怀与培养下,逐渐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战士。
因此,吴清华的身上凝聚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吴清华主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充满冤屈、愤怒无比、疾恶如仇、坚定有力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以小调风格呈现,音调跳跃而生动,节奏富有弹性,充分展现了吴清华强烈的反抗精神与妇女解放的呐喊,塑造了一个男性化了的烈女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吴清华主题”与“洪常青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并非仅仅体现在性别上,即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之间的对比,而是更深层次地体现在性格上:前者急切、悲愤、激动,后者则沉着、豁达、成熟;前者塑造了一个缺乏斗争经验的年轻战士形象,后者则展现了一个成熟稳健的红军指挥员风貌。序幕一拉开,随着被铁链吊在木柱上的“愤怒的吴清华”一个狮子摆头,乐队便激昂、强有力地奏出了“吴清华主题”。

这个音乐主题由两个相互呼应的乐句组成,其中第一乐句更是巧妙地缩减了《娘子军连歌》的第二乐句(“战士责任重,妇女要翻身”),从思想内容上看,正表达了“妇女要翻身”的强烈反抗精神。开始的“主题动机”便以一种愤怒、抗争的音乐形象跃然耳畔,其中三短一长的节奏组合与四五度的音程跳进,使得这个音乐主题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这个“主题动机”仿佛具有一种向上的冲击力,塑造了一个不羁的艺术形象,与“洪常青主题”中“主题动机”的居高临下形成了鲜明的音乐性格与音乐形象上的对比。

张贤亮只能代表他自己,不期望这种人能说什么好话!
小便为什么开始攻击样板戏?
呵呵 不是样板戏霸道 而是样板戏水平真的高 是最艳丽的花朵 那些不怎么样的花被比下去了。
张贤亮是个什么鬼?
样板戏就是样板!无论小丑如何抹黑,样板扳不倒。
时代的烙印,但也是当时艺术的最高水平
样板戏革新了中国古老的戏剧,没有样板戏,中国古老戏剧正在悄悄的灭亡。
时代烙印!
可惜开放了几十年连小道戏都写不出来了,张先生有何感想?
张贤亮可以谈自己对样板戏的看法,但不能代表所有人。
张贤亮是个什么鬼东西!
后来传统戏曲(老戏)不也是独霸舞台?
张贤亮哪一年说的这种话?他的胆子还真肥!
什么时代都会有一枝独秀,即使百花齐放。平衡就没有进步。
借着张贤亮说事,其实也没他啥事。
是啊,样板戏是戏剧的巅峰,尤为唱腔更是无法超越,所以“霸道”。赞成,就应该霸道。当然在当时的确是一花独放。不是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