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不用还吗?
朋友是做信贷的,在业务一线工作十余年,见证过太多客户将消费贷玩出花式操作。

十个里有九个都不是消费的。53%的钱在填其他贷款的窟窿;21%跑境外搞加密币和网赌,去年通过消费贷流入币圈超800亿,占全年加密货币现货交易量的1.2%;14%冲进股市基金;真正老老实实买包买表的,连8%都凑不齐。
可就是这8%消费人群是系统标的高危群体。
风控圈有句名言:现在要重点盯防两类人:真买冰箱彩电的,和假装买冰箱彩电的。
最近新政把消费贷额度提到50万,期限拉到七年,这水放得银行都心慌。
30-50万的消费支出,如果是柴米油盐够一个家庭生活8-10年了,想将这笔钱快速消费完,只能是房、车、奢侈品、旅游、高端会所等场景。这部分有消费意愿的的逾期风险反而最高。
作为高端群体,这些早就有了,如果普通人用作这些消费,你说是银行更害怕,还是消费者更害怕?
这种借款逻辑本质和这种真实消费场景存在悖论,非生产性支出,缺乏稳定现金流支撑的还款能力,到期后往往面临现金收入不稳定。
去年年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不良贷款规模达477.97亿元,同比增长超120%。
财富一般偏好资本性收益,而非劳动性收益:资金违规流向投资领域反而形成一种风险对冲机制。
为什么呢?他们懂理财,有渠道,资金链不能断,银行的其它网贷利息相比,基本是无风险套利。
前些天碰到个典型例子,有个哥们套300万买学区房,赶上房价跳水直接摆烂,现在还在打官司扯皮呢。
银行心里清楚得很,买房风险和提前还房贷风险,孰轻孰重还是分得的。

降低放款门槛,提升额度,降低利率,就是为了让你借新还旧,就怕你想不开直接躺平,在银行那就真成死账了。
不过银行其实也睁只眼闭只眼。上面赌资金能进股市,进楼市,银行赚利息,消费者赚差价,国家赚税收,共赢了。
你说要真去消费怎么办?那就是国家赢,银行输,银行根本不想背这个锅,在大数据面前你就是个透明人。
数据也不会骗人,本科以上学历的违规客户逾期率,比低学历合规客户低47个百分点,毕竟收入渠道差距太大了。
现在最头疼的是共债风险,三四线城市好些人同时在七八家银行借钱,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有个客户上月刚被系统标记,名下贷款金额都超他五年工资总和了。
要搁以前就装不知道,毕竟行情好,大家都有稳定工资,如今坏债太多了,现在监管要求发现违规必须提前收贷,前两天刚催收了100万的单子,客户现在天天堵行长办公室哭惨。
普通人忠告
普通老百姓还是别碰了,如果实在无聊,真要用了消费贷,记住要是被银行找上门,立马认怂配合整改。
上个月有个客户被查到时,手机里还留着和经纪的聊天记录,这不是给银行递刀么?
除非你是公务员或者国企铁饭碗,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低息贷款看看就好。
系统里标记的优质客户,十个有九个是吃财政饭的,普通人硬凑上去申请,就算批下来也扛不住风险。

真有急用不如找亲戚拆借,起码不会因为晚还两天利息就毁征信。你有逾期吗?
点赞收藏防失联,转发分享,快乐+1!
有些观点蛮对的,就消费而言,穷人不敢借,富人不用借,那真要借来消费的,银行敢出借吗?所以消费贷这概念不现实。
这是砖家的主意吗?就是给人去放贷 转手年息35.99%
别特么拿学历说事
你们以为消费贷是为你们好吗?那就大错特错了,消费贷是为了给小微企业化债,如果贷出去1000亿,哪怕是300亿用于消费了,就会化减企业端300亿的债务,企业不倒闭,依然会纳税,依然会养活编制!明白了吗?
[呲牙笑]银行睁一眼闭一眼的,只要你确实是高收入人群,没有逾期记录,你借它就贷
给你50万你就借50万啊?按照自己能力借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