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许广平立遗嘱不与鲁迅合葬,周总理:可撒骨灰在鲁迅墓前

青史如烟啊 2025-02-05 14:16:58

1968年,许广平病重时立下遗嘱,明确提出不与鲁迅合葬。

这个决定让,也引发了不少猜测,两人相濡以沫十年,鲁迅是许广平一生重要的人,她为何会这样选择?

周总理得知后,又为何提议,将骨灰撒在鲁迅墓前?背后藏着什么故事?

1922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新学期的课堂上,讲台上站着一位身材瘦高、眼神锐利的中年男人,就是鲁迅。

这一年,鲁迅已经41岁,留着标志性的胡须,穿着长袍,手里捧着讲义,语调平缓却有力。

许广平坐在教室中间,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眼神里透着好奇。

早就听说过鲁迅的大名,她的兴趣更多是,被这位老师的特别,吸引住了。

课堂上,鲁迅不总是讲课本内容,会时不时停下来,冷不丁地抛出一些犀利的问题。

有些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则一针见血,直戳社会弊病。

学生们听得入神,许广平也不例外,她喜欢鲁迅的与众不同,觉得这个人眼里,看见的是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书本上的陈词滥调。

后来,校长杨荫榆,推行一些苛刻的管理制度,要求女学生穿校服、留短发,还限制外出。

这引发了学生们的不满,鲁迅站在学生这一边,公开反对校方的压制。

许广平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这场风波,与鲁迅的接触越来越多,她发现,这个看似严肃的人,骨子里有一种幽默感,偶尔还会露出孩童般的天真,慢慢地她的崇拜,变成了爱慕。

1926年,许广平写信向鲁迅表白,信里没有绕弯子,直接说:“我是爱你的。”

鲁迅起初没有回应,许广平以为自己冒犯了他。

可没过几天,鲁迅回信了,没有直接说“我也爱你”,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写道:“我知道你明白我的心意,”两人的感情就这样开始了。

1927年,许广平跟随鲁迅离开北京,去了广州。

当时的广州,局势动荡不安,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许广平毫无怨言,跟着鲁迅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他们的日子简单却充实,彼此扶持,感情越来越深。

后来,去了上海,租住在虹口一间小屋里,那是个阴冷潮湿的地方,许广平却觉得很温暖,两人白天忙着工作,晚上一起讨论写作和时事。

有时,鲁迅会为许广平读一些自己的新作,声音低沉而温柔,许广平听着,时不时笑出声来。

1929年,他们的儿子周海婴出生了。

小海婴给这个家带来了更多的笑声,鲁迅白天工作很忙,只要回到家,就会抱起儿子,用家乡话逗他。

许广平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心里充满了幸福感,他们没有正式结婚,感情比许多夫妻还要深。

1936年,鲁迅病重,许广平整日守在他身边。

那年的10月,上海的秋天格外凉,鲁迅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床头放着一盏昏黄的小台灯,灯光下,他的脸苍白而消瘦。

医生来了又走,开的药没有一点起色,许广平握着他的手,一边安慰他,一边偷偷抹眼泪,

10月19日凌晨,鲁迅走了,走得很安静,像睡着了一样。

许广平俯在他身旁,久久没有起身,那一天,整个上海的天空都像压着一层灰,街上的行人都显得沉默。

鲁迅的遗体,被安葬在上海虹口公园,许广平将他的墓碑,设计得简洁大方,上面刻着鲁迅的手迹:“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小海婴还小,需要照顾,许广平只能强打起精神,她开始整理鲁迅的手稿,寄希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迅的思想,还也与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保持联系。

朱安住在北京,生活清苦,是鲁迅名义上的妻子,却从未与他共同生活过。

鲁迅对朱安的感情,更像是一种责任,这让许广平,对她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每隔一段时间,许广平都会给朱安寄点钱,还会写信安慰她。

在信里从不提鲁迅,只是关心朱安的生活状况。

朱安收到这些信后,总是默默收下,很少回信,后来,许广平听说朱安去世的消息,心里五味杂陈。

她觉得,朱安的一生也是个悲剧,自己能走到鲁迅身边,或许是一种幸运。

1968年,许广平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

这一年,她70岁,因心脏病缠身,时常卧病在床,许广平一向坚韧,这一次,似乎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

把家人叫到床前,交代后事,这些话让人难以忘怀,也让历史留下一段深深的叹息。

许广平在遗嘱中明确表示,不愿意与鲁迅合葬。

她说:“鲁迅已经是一个象征了,他的墓不能因为我而改变,我不愿意给他带来任何困扰。”

还提出,自己去世后遗体可以解剖,或者骨灰可以撒入泥土,作为养分滋养大地。

家人听到这些话,心里一阵酸楚。

许广平对鲁迅的感情有多深,大家心里都清楚,她怎么会不想和鲁迅在一起呢?可她说得很坚定,眼里还带着一种释然的平静。

消息传到周总理那时,也感慨良多,周总理了解许广平,也了解鲁迅。

听说她的遗愿后,建议道:“骨灰可以撒在,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这既是对鲁迅的敬意,也是对许广平的尊重”,这个提议得到了家人的认同。

许广平去世的那一天,天刚蒙蒙亮,寒气逼人。

家人按照她的意愿,将骨灰撒在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风轻轻地吹过,松针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墓碑依旧安静伫立,上面的字迹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俯首甘为孺子牛。”

许广平走得悄无声息,像她这一生一样,把所有的光芒都留给了鲁迅,有人说,这或许是她能做出的,最后一件爱他的事。

后来,鲁迅墓前的小松树长,得格外葱郁,许多来参观的人看到那棵树,都会想起许广平。

她的遗愿,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她的骨灰,成了鲁迅墓地的守护者。

这种深沉的情感,让人敬佩,也让人感慨。

许广平的选择,或许是矛盾的,更像是两人关系的写照,他们相濡以沫,却也彼此成全。

这种深沉的情感,没有过多的言语,却让人感受到巨大的分量。

在鲁迅去世后的三十多年里,许广平整理了鲁迅的手稿和信件,促成了鲁迅全集的出版,从未停止过宣传鲁迅思想的努力,也从未让自己的情感,成为鲁迅形象的累赘。

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鲁迅的爱。

这种爱,藏在她为鲁迅整理的每一页文字里,藏在她对后辈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里。

两人虽然相差了17岁,这种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碍他们之间的情感。

他们的故事,更像是一种灵魂上的契合,鲁迅不说“我爱你”,许广平却知道他的心意,鲁迅用行动表达了一切,许广平用一生守护了鲁迅。

这种情感,在许广平去世多年后,依旧能让人动容。

人们到上海鲁迅墓地参观时,总会听到关于那棵松树的故事,有人会低声感慨:“这是许广平留给鲁迅的爱啊”,这种情感,跨越了生死,也超越了时间。

他们在风雨中牵手,一起面对困难,一起为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进步贡献力量。

1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