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近日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主席率团访华,彰显中蒙高层交流密切,同时中俄蒙在能源合作领域的复杂态势亦备受关注。
蒙古国作为地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内陆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高度依赖资源出口。其煤炭、铜、金等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在出口收入中占据极大比重。然而,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致使蒙古经济极为脆弱,一旦煤炭价格波动或中国对其需求减少,便会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数据表明,蒙古的外债规模已接近300亿美元,约为其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两倍之巨。此外,蒙古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中国接壤边界长达4700公里,却仅有1个铁路口岸和不到20个公路口岸,导致商品运输效率低下,煤炭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严重掣肘经济发展。
管道项目(资料图)
此前,蒙古国推行“第三邻国战略”,试图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展开合作,以降低对中俄的依赖,然而实际成效甚微。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发生剧变,蒙古在国际局势中陷入两难境地,与西方国家的合作愈发艰难。在此背景下,蒙古深刻认识到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自奥云额尔登出任总理以来,蒙古国政府积极调整政策,明确唯有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以及贸易等领域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方能探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基于上述考量,蒙古总理多次访华。2025年2月的第四次访华期间,中蒙双方签署了关于“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口岸跨境铁路建设”的项目协议。该铁路若能顺利建成,将极大提升蒙古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出口效率,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打破单一运输口岸的局限,对蒙古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能源合作方面,蒙古国对参与“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表现出强烈意愿。该项目规划为从俄罗斯经蒙古向中国输送天然气,年输气量可达500亿立方米。若蒙古国能够参与其中,每年将获得约10亿美元的过境费用,这对于年度财政收入仅五六十亿美元的蒙古国而言,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增加财政收入,还有助于提升其国际地位。
美军(资料图)
然而,“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牵涉中俄蒙三方的利益博弈。俄罗斯由于欧洲“北溪”管道遭遇变故,天然气出口受阻,急需开拓中国这一庞大市场。但俄罗斯为弥补对欧洲出口的损失,不愿降低天然气价格,甚至期望通过该项目取代“北溪”管道,掌控天然气出口市场。
反观中国,凭借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除俄罗斯外,还有来自中东等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因而在与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谈判中,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并不急于达成协议,而是期望降低天然气进口价格。
作为过境国的蒙古国,为获取过境费用并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积极促成三方谈判。2024年,三方就管道过境问题基本达成协调,计划年输气量超过500亿立方米,但因价格问题久议未决,商业协议始终未能签署。在此期间,俄罗斯在谈判拖延的情况下,与哈萨克斯坦协商修建新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至中国。蒙古国见状,主动提议举行三国会谈,然而仍未能促使中俄双方做出让步。
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资料图)
进入2025年初,项目进展依旧缓慢,蒙古国内的急切情绪日益升温。蒙古经济依赖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的矿产出口,发展受限,该管道项目被视为经济发展与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契机。但中俄双方并未因蒙古的急切态度而改变立场。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不断变化。俄罗斯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急需资金缓解困境,却又不愿在谈判中显露弱势;中国则在远东地区积极推进其他能源项目,如规划年输气量达100亿立方米的“远东管道”项目,预计于今年动工。这使得俄罗斯意识到,若继续拖延,可能会错失中国这一重要市场。
蒙古国的处境颇为尴尬,其长期奉行的“第三邻国战略”受地理位置限制,难以摆脱对中俄的依赖。若中俄加强合作而将其排除在外,蒙古国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
当前,中俄蒙三方的谈判仍在持续,然而最终结果尚不明朗。俄罗斯期望借助管道项目获取资金以缓解财政困境,中国在价格问题上坚守立场,蒙古国虽极力推动项目进展,却在中俄的博弈中影响力有限。这场涉及三方的能源合作谈判,利益关系盘根错节,未来走向如何,仍有待三方后续的行动与决策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