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动物不许成精”背后隐藏着了什么?这条“禁令”是否存在?

钉脑壳 2025-02-13 11:14:56

《哪吒2》的爆火,把我们的视野再次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人开始回忆,甚至翻找野史,试图找到电影中最真实的部分。

“建国后动物不许成精”,这句话成了众多网友调侃的对象。

既如此,为何《哪吒2》中的动物却“成精”了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动物成精来形容那些宠物模仿人类动作的拟人化行为。

而这句话似乎给动物们贴上了一个“不能成精”的标签。

我们仔细想想,这句话真的只是一句玩笑吗?它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真实的历史?

这条所谓的“禁令”究竟是否存在?

要说这条禁令:“建国后动物不许成精”起源于哪里,还得从2014年开始说起。

那时广电总局发布了一条禁令,明确要求“建国后的影视作品中动植物不得以妖精形式出现”。

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

但很快,这件消息就被官方辟谣了,表示并没有发布这样的明文禁令,但相关题材的审核确实趋严。

我们不禁要问,这句话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反封建迷信”政策中找到答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一直在打击落后的封建迷信和旧思想,防止迷信思想误导信息闭塞地区的民众。

而影视创作往往基于古典文学,如《封神演义》、《聊斋》等,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妖魔鬼怪的元素。

在科学思想日益普及的今天,这些元素显然与现代社会的理念存在冲突。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人们坚信世间的一切都遵循着一个规律,也就是科学,不存在所谓的妖物、神仙、上帝。

如果影视剧一味地宣传妖魔化的东西,很容易将错误的思想和文化渗透进民众的世界观中,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不是不利的。

由此看来,这条禁令的出现尤为重要。

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流传着很多神话故事,即妖、神与秩序。

例如在商周时期,人神联合打压妖魔,奠定了“妖魔邪恶”的基调。

那时的人们相信,妖魔是社会的破坏者,必须加以镇压。

到了秦汉至宋初,佛道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能人异士,他们拥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

因此,统治者对宗教力量保持了警惕。

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统治者更是对异端进行了清理,妖魔故事被塑造为“害人象征”。

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们只要动脑想一想,这样的事情就知道是真是假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有部分人是很相信这些的,他们甚至会创立邪教,发展下线,蛊惑人心,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建国后,便开始了“扫除牛鬼蛇神”运动,致力于消灭本土宗教与迷信,动物成精的“修炼途径”被切断。

科学逐渐取代了玄学,成为推动社会认知理性化的重要力量。

不过,关于这些说法,有人支持也就有人反对,一些人认为,广电总局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玄幻题材的创作。

他们指出,部分影视作品因涉及“建国后成精”的情节被下架或整改,一刀切的做法是否妥当?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似乎也为禁令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多种文化碰撞的时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动物行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传统上被认为是“成精”的现象,如今被归因于训练与条件反射。

比如,宠物狗能够模仿人类的一些动作,其实是因为它们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和学习。

换句话说,所谓的动物成精,更多是人类训练的成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文化传承与科学理性间寻求平衡呢?

我认为既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念,又坚持科学理性的态度,让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47

钉脑壳

简介:全球视野,洞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