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热搜,说现在有年轻人已经在断缴社保了。
逐渐有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开始摆烂,开始躺平,开始用上香代替上进。大家越来越不愿意去考虑那些无法预测的未来,只想在尚且确定的现在偷闲喘息。即使有人抛出更为沉重的生命话题,试图用养老和生死问题来激发人们的斗志,也往往只会得到那个习以为常的回复:“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爱咋咋的吧。”
结果真查出来生病后,他才意识到以前的自己,实在过于天真。因为自己根本做不到想象中的看淡生死,也没办法毫不挣扎地洒脱挥手和世界告别。越是在这样的时刻,人们越是会爆发出生存的勇气,希望得到命运的眷顾。
这位网友也不意外。面对病痛的侵扰,他无法违心地说出“不治了”那种丧气话,转而开始认认真真地记录每一次治疗的数据和感受,在网上与其它病友交流经验和感受。这才是更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说不出放弃,也得不到治愈,只是在挣扎求生。而且很多时候,医生不会直白地给人“判死刑”。
他们只会把那些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列出来,告诉你“治治看”,说不定会有效果;他们也没办法确切地告诉你,要花多少钱、花多长时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好像永远给你希望。在这样的时刻,谁都没有彻底放弃的勇气,总会想着万一呢,不如就试试吧。试着试着就会发现,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就拿现在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来粗略计算。
化疗一次1-2万,一般至少六个疗程起步,视情况还可能增加;放疗光做个定位就要大几千,加上后面的治疗,也有2-3万;如果吃靶向药,价格方差很大,贵的一个月3-4万都有可能;更别提质子重离子放疗这种顶级的治疗手段了,一个疗程就要30-40万。
糟糕的是,人们常常希望近在眼前,好像就差那么一点钱。大家只好想方设法去转卖家产,去筹钱,去牺牲当下的生活,换取一个可能的生存机会。花钱把人救了回来,已经是不错的结果,而在此之后,大家仍要面对生活该如何继续的难题。你看新闻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故事那么多,谁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呢?所以有些风险厌恶型的朋友,已经开始提前为未来打算了。社会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想骤然遭遇不可预测的风险,只好未雨绸缪。我看过身边不少朋友对未来的规划。有的会细致地估算通胀,安排投资计划,为自己准备养老金;有的对比房产和养老院的投入和收益,考虑以后何去何从。
我的想法不太一样。我总觉得抵御不可预测的风险,更要考虑未来的疾病风险。因为我自己真经历过。前几年,我做过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花了一万来块,国家医保报销完自费三千。当时还挺感慨的,觉得医保政策真好啊,确实能花小钱办大事。
不久前,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提到这事,我妈想起来多年前曾经给我买过一款保险,针对我做手术这种情况还能二次报销。我把发票和病例找出来,最后报完不但没花钱,还被补贴了。对我来说,这笔钱确实不多,算是意外之喜。但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就是及时雨啊。
一旦发生重大变故,人们失去了稳定的赚钱能力,又该如何自处?这是我们不愿面对,却又必须考虑的话题。相较而言,保险其实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它帮我们把可能承担的风险由个人转嫁给了保险公司,是通过当下可预见的小型投入,去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大额损失。
又因为家里都是务农人员,早年间搞不懂保险这些东西,什么都没给自己准备,导致每个月光是治病都要投入不少,生活压力一直很大。后来朋友走入社会,开始工作了,慢慢了解到不同的保险概念,这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给父亲买一份保险,这样至少还能省下些钱,改善生活。
然而,市面上很多保险几乎都是不能带病投险的。就算能,费用也很高,并不划算。当时我看着她几乎把市面上的险种都研究了一遍,还找了很多专业人士做咨询,才终于找到了一款靠谱的医疗险,把家里的事情给解决了,很不容易。所以当我想要配置保险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位朋友。我去找她学习了一下,找到了一款普适、性价比高的保险,也推荐给你们,就是中国人保推出的这款全民关爱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