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1]高巍.健康行为整合理论的康复措施对慢性支气管肺炎伴肺气肿患者自我效能,心理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2025-03-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50210.0901.014.html.
[1]黄东霞,李兰,妥亚军.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24,29(12):1918-1923.

45岁的李翠兰是河北保定的一名纺织厂工人,2023年3月初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去厂里,路上却觉得胸口有些闷,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
她没太在意,只当是前一天熬夜看电视累的。到了厂里,她照旧忙着整理棉线,空气里飘浮着细小的棉絮,像雾一样笼罩着车间。
她习惯性地咳嗽几声,同事们都笑她:“翠兰,你这嗓子跟机器一个调儿。”她也跟着笑,挥挥手说没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分临近,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李翠兰却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对劲。早上起床时,她总觉得喘不上气,像有根绳子勒着肺。

她试着深呼吸,却只能吸进半口气,呼出去时还带着点哨音。她以为是感冒了,去药店买了点止咳糖浆,可喝了几天也没见好。
3月15日那天,她骑车去厂里的路上,风吹得有点大,她突然咳得停不下来,胸口像被针扎一样疼。她停下车,扶着路边的树喘了半天,才缓过来。
那一刻,她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可还是硬撑着去了厂里。
接下来的几天,李翠兰的状态更糟了。她走几步路就得停下来歇歇,晚上睡觉时总觉得气不够用,只能坐着靠着枕头才能入睡。
3月18日,她在车间搬一捆棉线时,突然眼前一黑,整个人差点栽倒。

同事赶紧扶住她,见她脸色发白,嘴唇有点紫,忙喊来车间主任。主任一看不对,立马让人开车送她去了市里的医院。
到了医院急诊室,医生给她挂上氧气管,她才觉得呼吸稍微顺畅了些。
医生问她平时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她回忆说,这几年咳嗽一直断不了,尤其是冬天,痰多得吐不完。
她还说,家里人总劝她少抽点烟,可她干活累了就喜欢点一根,觉得能提提神。
医生没多说,先安排了一系列检查。胸部CT显示,她的肺部有明显的肺大泡,肺组织弹性减弱,部分区域呈过度膨胀状态。

血气分析结果出来了:动脉血氧分压(PaO2)62mmHg,低于正常范围(75-100mmHg);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48mmHg,偏高(正常35-45mmHg);血氧饱和度(SaO2)88%,远低于正常值(95%-100%)。
肺功能检查更不乐观:用力肺活量(FVC)仅为预测值的65%,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FVC的比例只有42%,提示严重的气流受限。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略高,11.2×10⁹/L(正常4-10×10⁹/L),C反应蛋白(CRP)也升到18mg/L(正常小于10mg/L),说明有轻度炎症。
检查结果摆在面前,医生皱着眉对家属说:“李翠兰这是典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经发展到肺气肿阶段了。

她的肺功能下降得很厉害,气道阻塞严重,肺泡破坏得也不少。”
医生停顿了一下,又问:“她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饮食偏好?”家属支支吾吾地说,她爱吃腌菜和油腻的东西,家里还养了只猫,毛到处飘。
医生点点头,记下这些信息,语气变得严肃:“她的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具体怎么回事还得观察一段时间。
你们先配合治疗,后续得改改生活习惯,不然这病不好控制。”
说完,医生转身去开医嘱,留下李翠兰和家人面面相觑。她的病究竟是怎么来的?她又做错了哪几点?

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简单说,就是肺泡被“撑坏了”。
肺泡是肺里负责换气的小气囊,正常情况下,它们像弹簧一样有弹性,能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可一旦得了肺气肿,肺泡壁就会被破坏,失去弹性,变得像破了洞的气球,气体出不去,新鲜空气也进不来。
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亿人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困扰,其中肺气肿患者占了不小比例。
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每10个人里就有1个可能有这类问题。

这种破坏是怎么发生的呢?医学上有个词叫“氧化应激”,意思是身体里的有害物质多了,超过了清除能力。比如长期吸烟,香烟里的化学物质会刺激气道,引发炎症。
炎症一来,白细胞就释放蛋白酶,这种酶本来是用来对付细菌的,但多了就会“误伤”肺泡壁。
时间长了,肺泡一个个破裂、融合,变成大而无用的空腔,肺的换气效率就直线下降。
像李翠兰这样在纺织厂工作的人,空气里的棉絮微粒也会加重气道负担,慢慢让肺泡不堪重负。
春分时节的“危险信号”:为何这时候容易发病春分前后,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很多慢性肺病患者会觉得不舒服。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空气流通变差,尘埃、花粉、宠物毛发这些过敏原容易飘散。

研究发现,春季PM2.5浓度在北方城市常达到50-80微克/立方米,比WHO建议的年均值(10微克/立方米)高出好几倍。
这些细小颗粒能钻进肺深处,刺激气道黏膜,让原本就脆弱的肺泡雪上加霜。
对肺气肿患者来说,春天的温差也是个考验。早晚冷、中午热,肺部血管容易收缩,血氧供应跟不上,喘气就更费劲了。
像李翠兰这样有长期咳嗽史的人,气道已经很敏感,稍微有点刺激,比如冷空气或棉絮,都可能让病情加重。

更别提她还有抽烟的习惯,一支烟里含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70种是致癌物,直接伤害肺组织。春分这时候发病,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突然爆发。
“这3物”要警惕:饮食里的隐形推手医生常说,肺气肿患者有些东西宁可不吃,也别硬塞。哪三样呢?一是腌制食品,像咸菜、腊肉,这类东西含盐量高,容易让身体水分潴留,加重肺部负担。
一次吃200克腌菜,钠摄入量就可能超过2000毫克,远超每天建议的1500毫克上限,血液粘稠度一高,肺循环就受阻。
二是油炸食品,比如油条、炸鸡,油脂在高温下会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刺激气道黏膜。

调查显示,常吃油炸食品的人,肺功能下降速度比普通人快20%-30%。
三是冰冷的饮料或食物,比如冰啤酒、冷西瓜,这类东西一下肚,胃肠受刺激,迷走神经反射会让气道痉挛,喘气更困难。
李翠兰爱吃腌菜和油腻的东西,这习惯可能在她不知不觉中推了病情一把。医生查资料时发现,长期高盐饮食的人,慢性肺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约15%。
这些食物不直接“造”肺气肿,但会让气道炎症更严重,加速肺泡破坏。
相比之下,辛辣食物虽然刺激,却不一定会堵气道,有的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反而没那么“致命”。

肺气肿不是一天得的,预防得从日常做起。首先,空气质量得管好。
家里养宠物的话,定期清理毛发,春季开窗通风时避开花粉高峰期,用空气净化器把PM2.5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
其次,烟是万万碰不得的。一根烟燃烧后释放的焦油和一氧化碳,能让肺泡壁损伤速度翻倍。戒烟5年后,肺功能下降速度能减缓50%以上。
饮食上,多吃点富含维生素C和E的东西,像橙子、猕猴桃、坚果,这些抗氧化物能帮助对抗炎症。每天摄入200-300毫克维生素C,肺部的氧化应激反应能降低10%左右。

运动也别落下,哪怕每天快走20分钟,血氧饱和度都能提高2%-3%。
李翠兰的例子提醒大家,职业环境有粉尘的,得戴好防护口罩,棉絮虽小,积少成多照样伤肺。医生常说,肺气肿防比治省事,关键看你愿不愿意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