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千年文脉激荡起的时代春潮,正为2025年春日里的镇江文旅灌溉逐梦的沃野:据江苏智慧文旅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市纳入监测的A级旅游景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博物馆去重后接待游客同比增幅10.55%,游客消费同比增幅8.12%,增幅位列全省第四、第五名。
其中,镇江全市31家A级旅游景区表现亮眼,接待游客932.96万人次,同比增幅29.76%,游客消费30.74亿元,同比增幅29.69%;银联数据显示,全市一季度异地文旅消费总额50.98亿元,占全市银联渠道异地消费总额近三成。这组涨幅喜人的数据,背后是近年来镇江文旅孜孜探索的集中爆发。
面对当前文旅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压力、老百姓对文旅的殷殷期盼,镇江发出了发展文旅的最强音:

2023年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国际文旅休闲目的地城市”的文旅发展定位,2024年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文化名城”“青春之城”“康养之城”三张城市名片,努力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作为江苏文旅“尖子班”中的“一般生”,镇江面临文旅大项目不足、远程号召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探索符合镇江实际的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横亘在镇江面前、亟待用心去解决的必答题。
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印证了镇江长期以来围绕“城旅共生”的文旅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只有与本地文化深度链接,才具有出圈的可能性;只有与游客需求深度绑定,才拥有市场的消费力;只有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才具备行稳致远的持久力。

人山人海
在文化焕新上优存量
旅游景区是文旅市场的晴雨表,景区含金量高不高,直接影响着全市文旅市场好不好。2025年一季度,镇江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和游客消费近30%的增幅,无疑是最为亮眼的数据。然而,镇江传统景区的焕新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众所周知,镇江旅游景区多为传统观光型景区,与当下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练文化标识,展示镇江气质,才能承百代之流、会乎当今之变”,镇江市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陆艳华在《创新镇江》2025年首篇“学思践悟”中提出解题思路,传统景区焕新要从对特色文化的精准解码和创造性转化入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绚丽绽放。
——让工业遗产焕新重生。恒顺官酱园,这座可追溯至1893年“朱恒顺酱醋糟坊”的工业遗产,在1月18日第48届恒顺酱醋文化节暨年货大集上正式开园,成为在镇江体验传统工艺的又一鲜活载体。游客置身百年酱缸之间,触摸“打酱油”这一传统记忆的温度,三天活动吸引8万余人次,充分汇聚了人气、商气和烟火气。

镇江打酱油
今年,恒顺还将继续推进恒顺“官酱园”“酒海”“醋世界”工业旅游示范项目建设,让“一座美得让您吃醋的地方”从诗意憧憬变成更加可触可品的文化景观。
——让博物馆经济破圈传播。3月15日至27日“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镇江站,是对去年印发的《推动市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13天累计接待观众超13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达115万元,以“南博小粉炉”“镇博小粉瓶”IP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商品因抢购持续断货,央视《朝闻天下》《新闻联播》等栏目多次报道,国家文物局等平台转载量超60次。
与此同时,乡村博物馆也迎来了研学的春天,茅以升纪念馆《中国桥隧发展》等课程、陈履生博物馆《欣赏汉画之美 传承传拓技艺》等课程,吸引近5万名学生参与,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让本土文化创新表达。茶香袅袅与墨韵悠悠在镇江景区交融共生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基因。米芾书法公园深耕书法研学,近2万学生走进瑞墨轩法帖石刻廊和华夏汉字研学馆,在墨香中感受汉字之美;长山航空飞行营地与十里长山·漫花岭联动推出亲子研学,让自然教育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镇江茶文化源远流长,江苏茶博园创新推动茶产业与科技、旅游深度融合,3月23日举办的春茶开采节,通过数字化茶园管理呈现、自动化生产线演示以及茶艺表演、香茗品鉴等活动,在茶香氤氲中书写景区转型的新篇章。

在服务革新上培增量
有灵气、有温度、有故事、有活力的镇江城市形象,需要细致入微地经营。这场静水流深的文旅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文旅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更在于文旅服务的不断升级,持续彰显服务力度,释放民生温度。
2025年一季度,镇江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捷报频传,镇江以创带建,不断优化旅游景区服务品质。镇江市丹徒区开心休博园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实现自2016年以来景区创建的突破性进展。当得知这一消息,开心休博园负责人杨波难掩激动之情,他表示:“2025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打造‘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文创开发’体系,优化基础服务设施和员工服务培训,努力成为镇江‘青春文娱’产品矩阵的‘排头兵’。”虽然还有一年的创建期,但胜利的曙光已经越来越清晰。

现场
与此同时,一季度句容市葛仙湖公园也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作为句容市中心的一颗璀璨明珠,葛仙湖公园积极探索景区消费新场景和惠民新模式。1月11日至19日在葛仙湖公园举办的“句”有福气年货大集热闹非凡,现场汇集特色年货、景区景点、非遗手作体验等200个摊位,单日最高销售超60万元、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在央视2套、4套进行报道,城乡联动的文旅消费实践在葛仙湖公园留下了生动注脚。
在景区服务革新的道路上,镇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了回应群众期待,“镇江人游镇江”惠民行动应运而生,并入选2025年度镇江市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创新推出收费A级旅游景区(点)免费开放日惠民政策,全年周末累计免费开放天数超30天,恰似唤醒一池春水,有效带动了全市文旅消费市场。
2月8日至9日是春节小长假之后第一个周末,“三山”、南山等景区实施免费开放,开展国潮集市、古风巡游、森林音乐会等沉浸式体验活动,14万游客“零门票”打卡,带动全市A级旅游景区消费同比增幅60.52%,切实将文旅惠民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消费,推动“人气—商气—财气”良性循环。

在全域更新中扩总量
镇江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局限于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更在于全域全景全时的空间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以城旅融合为切入点,结合城市更新,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商圈、特色街巷改造提升”,在《镇江市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首次将“高附加值文商旅消费集聚区”列入全市旅游载体的重要支撑,为镇江文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镇江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的独特模式,让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古韵的同时,融入青春时代元素。经过二十多年的整修,这里休闲业态日臻丰富,春节前夕开馆的玉山大码头遗址展示馆,更成为古渡文化展示的全新载体。在3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中,西津渡成功入选。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则是相隔数百米的京畿路“意外”走红。这条凝聚着镇江深厚情感记忆、长度约500米的古朴老街,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巧妙引入20余家网红店铺,春节假期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五一假期京畿路还将迎来整体焕新,以更加闪亮的姿态迎接市民和游客。正如京畿路张维凤糖水铺子老板在自己新媒体账号所说的,“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来到我们镇江,不是说我们是去招商来的,而是别人被吸引过来的,才会长久地让我们镇江越来越好”。

市区商圈的转型步伐也在不断加速, 打造“强引流、强聚集、强体验、漫生活”的文商旅融合消费集聚区,力争具备“本地消费集聚地”与“当地旅游网红地”双重属性。大市口的经折巷、水陆寺巷、白莲巷等老街巷积极引入近百户咖啡、轻食等新业态商家,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一季度永安路美食街接待市民游客近79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超四成;苏宁片区接待市民游客超230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约三成。多点开花的商文旅融合消费集聚区,正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注入青春活力。
县域层面,镇江文旅发展同样可圈可点。丹阳水晶山旅游度假区的丹阳眼镜城片区作为“中国眼镜之都”丹阳的集中展示地,一季度丹阳眼镜城接待游客72万人次,同比增幅113%;同时,丹阳眼镜城·运河1958商业街入选2025年江苏省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名录,预计年内开街,将成为展现丹阳城市形象的“超级窗口”。
同属水晶山旅游度假区的齐梁文化森林公园(含黄连山登山步道)于元旦正式开放,首日便吸引2万人次游览,春节假期日均接待量更是突破2万人次,迅速成为丹阳新晋网红打卡点,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决胜“十四五”的关键节点,2025年一季度镇江以加速跑的姿态,积极作答文旅高质量发展这道考题。这不仅是镇江当下的努力尝试,更是面向未来的主攻方向;不仅是对全市文旅产业的有效提升,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对文化自信的深刻诠释,让“山水花园名城”的美好图景更加可观可感。
在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镇江正不断优存量、培增量、扩总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城市发展与文旅繁荣相得益彰。
相信跑起来的镇江文旅,必将未来可期。
通讯员 王斐 郑栖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