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维克多・施(Victor Shih)对中美AI竞争格局有着深刻见解。他指出,在AI领域,中国与美国已经势均力敌,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中国拥有庞大的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每年为行业输送的人才远超美国。不过,美国在全球人才吸引方面优势显著,其中不少顶尖人才都来自中国,这种人才虹吸效应成为美国AI发展的重要支撑。
维克多・施进一步分析,当前美国初创企业资本市场的运作状况优于中国,但如果市场动荡演变为长期衰退,这一优势很可能被削弱。
参考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5 AI指数报告》,能够清晰看到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出版物与专利数量上已实现领先。中国AI技术的突飞猛进,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与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在科技发展道路上,中国始终致力于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减少对外依赖,这种发展理念为AI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保障。
对美国而言,DeepSeek R1的崛起释放出强烈信号,它已经具备与美国顶尖AI模型抗衡的实力。即便后者依托先进计算机组件,仍无法拉开与中国的差距,这一态势显著加剧全球AI竞争的烈度。为抢占技术高地,中国科技巨头、初创企业与顶级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当前中国AI领域呈现多元竞争态势。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老牌科技巨头持续发力,在各自优势场景中深化AI应用。与此同时,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等初创企业迅速崛起,以极快的创新速度推出特色产品,并吸引大量资本注入,共同推动AI生态繁荣。例如腾讯推出的混元T1模型,已成为能与DeepSeek及阿里、百度新模型同台竞技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普遍推崇开源模式,这种模式虽能加速技术创新、强化行业协作,但也面临营收困难、技术安全难以确保等现实挑战。此外,中国高校在AI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产出大量高质量论文,例如,北京大学自2022年起一直占据AIRankings榜首。
DeepSeek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大学充足的人才储备。其创始人梁文峰毕业于浙江大学,团队中有很多成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中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全方位渗透,从AI前沿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场景开发,已形成无缝创新链条。
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詹姆斯・刘(James Liu)回忆道:“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每周都能看到大批AI专业的学生毕业,或是完成学业后投身创业,这样的新闻每周都有。”
不过,中国AI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美国实施芯片出口限制,对中国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造成一定阻碍。尽管外部压力存在,但中国AI人才回流趋势显著。例如,知名AI专家朱松纯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回归,目前担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以及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
朱松纯最近在演讲中明确表示:“通过中国思维创造世界级技术,这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所在。”他还强调,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完全有能力占据主动。